人在气头上,什么难听的话都会脱口而出。即使是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也经常会情绪失控,口不择言,为了解气,我们的语言往往带有极强的攻击性和伤害性,所以,很多孩子和父母吵完架,容易出现极端情绪或极端行为。
学会在情绪上头时控制语言,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课。当我们被孩子激怒的时候,要记住,这几句话千万不要说,很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亲子关系造成深远影响,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安全感和性格发展。
“教十遍了还不会,你是猪脑子吗?” “你怎么会这么笨!”
辅导作业的时候,你是不是经常和孩子说这样的话,怒火上头的时候,甚至会再加上几巴掌!
以后千万不要再和孩子说这些话了。这些话,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很糟糕。他们的自我认知尚未成熟,父母的评价就是他们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长期被骂“笨”,被否定人格的孩子,会逐渐内化 “我不行” 的信念,遇到困难时更容易选择放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尤其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最喜欢用“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类话吓唬孩子,以达到孩子听话的效果。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6 岁前的孩子无法区分家长话语的真假,他们会坚信 “妈妈真的会离开”。这种被抛弃的恐惧,可能导致孩子变得黏人、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在成年后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看到孩子的成绩火冒三丈,“***次次第一,再看看你。生气的时候,千万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你以为自己激励了孩子,实际上是在不断强化 “我不如别人” 的认知。
一旦孩子长期活在 “别人家孩子” 的阴影下,要么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长对着干;要么会彻底失去自我,活在无休止的比较和焦虑中。
生气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你斥责孩子“天生爱捣乱”“天生脑子不好使”等等,都是在引导孩子变得更差劲。
心理学中有一个 “标签效应” ,就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他会不自觉地向标签所描述的形象靠拢。家长给孩子贴的 “捣蛋鬼”“爱哭鬼”“小气鬼” 等标签,会像魔咒一样限制孩子的成长,让他们误以为 “我天生就是这样的人”。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显示,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的孩子,其大脑前额叶皮层会出现萎缩,这一区域负责情绪调节、决策判断等高级认知功能。这意味着,被贬低、威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当父母生气的时候,往往是攻击性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的情绪达到顶点,为了发泄不满,父母会选择最伤人的语言。
而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是无条件的,他们坚信父母是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但当家长说出伤人的话时,这种信任会逐渐瓦解。就像被妈妈说 “猪脑子” 的孩子,以后遇到难题宁愿自己哭,也不肯再问妈妈 —— 他怕再次听到否定的声音。
当你怒火上头时,不妨试试这三个 “缓冲动作”。
1、物理暂停:离开冲突现场
当你感觉血压飙升、喉咙发紧时,立刻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生气,需要去书房冷静 10 分钟,我们等会儿再聊。” 然后果断离开,去阳台深呼吸、喝杯水,或者对着镜子做几个鬼脸。
我一位朋友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在冰箱上贴了一张 “冷静卡”,上面写着 “1 分钟 = 10 个深呼吸”。每次和孩子起冲突,她就会指着卡片提醒自己暂停。这个动作既能避免说出后悔的话,也能让孩子明白:“生气是正常的,但我们可以选择不伤害别人。”
2、情绪命名:帮孩子也帮自己
《全脑教养法》中提到,当我们能说出自己的情绪时,大脑的理性区域就会被激活。家长可以试着说:“看到你把画笔扔得满地都是,妈妈现在很生气,因为收拾起来需要花很多时间。”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你刚才因为积木倒了哭,是觉得难过吗?” 这种方式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能为接下来的沟通铺垫平和的氛围。
3、聚焦问题:用 “我信息” 代替职责
与其说 “你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不如换成 “妈妈看到你衣服上的泥渍有点着急,因为这是你明天要穿的校服,我们现在一起想想怎么处理吧”。
“我信息” 的公式是:描述事实 + 表达感受 + 提出需求。这种表达方式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又能清晰地传递家长的想法,让孩子明白 “问题在哪里”“该如何解决”。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修行的过程。我们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刻,但请记住:你口中的语言,正在塑造孩子的未来。当你忍住不说那句伤人的话时,不仅是在保护孩子的内心,更是在教会他们如何管理情绪、尊重他人。
下次生气时,不妨想想孩子刚出生时的样子 —— 那时的我们,只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这份初心,就是我们控制情绪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