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灼灼,蝉鸣聒噪。然而,在铜仁市思南县瓮溪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邓朝廷家那间陈设简朴的书房里,83岁的邓朝廷老人却沉浸于一方清凉的精神天地。他伏案疾书,鼻梁上的老花镜滑至鼻尖也浑然不觉。汗水沿着他额角深刻的沟壑蜿蜒而下,悄然洇湿了铺陈于案头的手写讲稿。一笔一划,如雕如琢,似要将四十余载教育生涯的沉淀与对下一代的炽热情怀,全部熔铸于这墨痕之中,只为暑期学校孩子们的到来——这位退休多年却步履不停的瓮溪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正以耄耋之躯,为孩子们点燃暑期的知识星火。
一诺千钧,银发丹心护新苗
“孩子们假期有个好去处,学点真东西,比什么都强!”邓朝廷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这朴素信念背后,是他对教育事业一生不渝的赤诚与对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切的忧思。自退休后担任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以来,邓老的目光始终聚焦于青少年成长的关键处与薄弱点。当暑期来临,他敏锐察觉到孩子们在漫长假期中可能面临的安全与成长空白,筹办一所暑期学校的念头便如磐石般在心中生根。从场地协调、师资联络到课程设计,这位八旬长者亲力亲为,步履匆匆穿行于镇街巷陌。有人劝他颐养天年,他淡然一笑:“能为孩子们再做点事,心里踏实,这年岁便不算虚度。”这白发苍苍的奔走,是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丰盈、有光的暑假天空,其情可鉴,其志弥坚。
笔耕不辍,字字珠玑蕴匠心
为了暑期课堂那短暂的几十分钟绽放出最大光华,邓老拿出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他谢绝了打印的便利,坚持一笔一划亲手书写教案。案头那厚厚两沓讲稿,便是他心血的结晶——《如何做一个优秀青少年》与《怎样写好作文》。前者倾注了他对青少年品德塑造的毕生思考,从“孝亲敬长”到“心怀家国”,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将宏大的价值追求化为日常可践行的点滴;后者则凝聚了他语文教学数十年的经验精髓,从如何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到锤炼语言、结构文章,无不倾囊相授。稿纸之上,字迹工整如印刷,偶有涂改增删之处,亦清晰可辨——那是思维反复淬炼留下的印记。这伏案的身影,让每一页稿纸都承载了远超其本身的重量,成为师者匠心最沉甸甸的见证。
讲堂春晖,白发映照少年心
七月的课堂,暑气蒸腾。邓老身着整洁衬衫,立于讲台之上,精神矍铄,毫无龙钟之态。讲授《如何做一个优秀青少年》时,他引经据典,更以身边平凡人物的闪光事迹为例,将抽象道理化作身边可感可学的榜样力量;教授《怎样写好作文》时,他鼓励孩子们“用眼观察世界,用心体察人情”,带领大家走出教室,观察市井烟火,捕捉写作的鲜活灵感。讲到动情处,他目光灼灼,声音洪亮,那份源自心底的对知识的热忱和对下一代的殷殷期待,如一股清泉,消解了酷热,滋润着少年心田。学生们聚精会神,时而疾书笔记,时而会心一笑。同学们在课后感慨:“邓爷爷讲的‘优秀’,不是高高在上,是回家搞好家中环境卫生,给爸妈倒杯水,是诚实守信,不乱扔垃圾,我听得懂,也做得到!”
授课结束的掌声落下,邓老默默整理好讲台。夕阳的余晖温柔落在孩子们脸上,已然化作一片照亮童心的灿烂霞光。
邓朝廷老师以八十三载人生为笔,以永不降温的赤诚为墨,在岁月长卷上书写着“师者”二字的真谛。他的身影,是讲台前不灭的烛火,亦是孩子们成长路上永恒的坐标。这烛火无言,却足以照亮无数年轻生命前行的方向;这笔墨无声,却铿锵刻写下一位老教育者灵魂深处最动人的信仰诗行——教育之魂,不因岁月而蒙尘;育人之志,反随白发愈峥嵘!
蔡余洪
编辑 蔡义桂
二审 凌洁
三审 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