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大学排名(如QS、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等)逐渐成为高校竞争力的“风向标”。合理参考排名本可助力高校对标国际,但我国不少高校为冲击排名陷入“为指标而发展”的误区,投入巨量资源追逐排名数字,反而偏离了教育本质,暗藏诸多深层危害。
一、资源分配失衡:挤压本土教育投入
1.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引发公平性质疑
高校为提升国际排名指标,向留学生提供远高于本土学生的补贴(部分院校人均补贴达本地生奖学金的3-5倍),导致财政资源倾斜。
本土学生面临奖学金缩减、基础设施老旧等问题,部分学生因经济压力放弃深造,加剧教育不公。
2.学科建设功利化
高校集中资源发展排名权重高的学科(如理工科),忽视人文社科等“冷门”领域,破坏学科生态平衡。
典型案例:部分高校削减哲学、历史等专业经费,转而高薪引进国际期刊发文量高的理工科人才。
二、排名规则绑架:丧失教育自主权
1.国际排名体系的局限性
QS、泰晤士等排名以英文论文数量、国际师生比例为核心指标,忽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功能等本土价值。
例如:某农业院校为提升论文指标,削减田间实践课程,导致学生实操能力下降。
2.规则依附性代价
类比体育领域:国际乒联(WTT)对退赛运动员的高额罚款,迫使顶尖选手(如樊振东、陈梦)退出排名体系,暴露国际组织规则对运动员的绑架。
高校同样陷入“为排名办学”的循环:迎合指标→消耗资源→排名提升但教育质量空心化。
三、根源剖析:评价机制与战略短视
1.行政考核导向偏差
地方政府将“世界百强高校数量”列为政绩指标,倒逼高校重金挖人、扩招留学生,而非深耕特色学科。
2.国际化路径单一化
将“国际化”简化为留学生数量增长,忽视双向学术交流与合作研发。2024年数据显示,来华留学生中语言进修生占比超60%,学术贡献有限。
四、破局路径:回归育人本质
1.重构评价体系
借鉴人大、南大、兰大等校举措:退出商业排名,建立以学术原创性、社会贡献度为核心的本土评价标准。
推广“双一流”建设中的分类评价机制,鼓励高校按“研究型”“应用型”差异化发展。
2.资源分配改革
设定留学生补贴上限,同步提高本土生均经费;设立“冷门学科保护基金”,维护学术多样性。
案例:浙江大学试点“学科生态评估”,停止对重复性论文项目的资助。
3.规则话语权争夺
推动亚洲大学联盟等组织建立跨文化评价体系,弱化西方中心主义指标(如英语论文占比)。
结语
痛定思痛的启示:高校排名的本质应是教育质量的“镜子”,而非办学的“指挥棒”。
当清华、北大在QS排名中攀升时,我们更需警惕:若牺牲教育公平与学科多样性换来的“国际地位”,无异于学术版的“削足适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解决中国问题、贡献人类文明的人才——这一价值,任何排名都无法量化。
人才培养需紧扣“本土需求”,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彰显特色。唯有如此,才能让高等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