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金字塔,你的位置在哪层?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关于2025年上半年自治区绿色通道职称评审材料申报工作的公示》,其中2名高校无职称教师、2名讲师,拟通过绿色通道申报参评副教授职称。
评职称之困:底层膨胀,顶层滞胀
评职称无疑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大挑战。而能否成功晋升高级职称,并非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学术水平,还受到名额分配和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可看到普通高等学校近10年(2014-2023年)不同职称层级的教师数量变化——
依据上表数据,进一步计算近10年来不同职称层级的教师增长比例:
通过上表可见,无职称教师规模爆发式增长。从2014年的8.7257万增长至2023年的21.491万,增长约146.3%(远超其他职称层级)。
中级职称教师的增速(23.5%)与初级教师的增速(23.1%)接近,但远低于无职称教师的增速,且也低于正高级和副高级教师群体。
另外,通过分析近10年来普通高校教师职称层级占比的变化,可看出2大问题:
第一,高校教师晋升压力加剧。近10年来,无职称教师规模激增,但副高和正高职称年均新增岗位仅约2.1万(正高0.7万、副高1.4万)。晋升比持续下降,更多新教师竞争有限的高级岗位。
第二,教师职称结构面临失衡风险。近10年来,高校中无职称、初级教师占比从约18.9%上升至24.4%,而副高和正高教师占比仅从约41.8%上升至45.4%。若趋势延续,基层教师积压可能加剧“内卷”。
无职称教师规模膨胀速度远超高级职称岗位供给,折射出高校师资队伍扩张与职称晋升体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许多高校教师感慨,“评职称越来越难了”。
《大学教师晋升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显示,从讲师晋升至教授,通常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同时,就职院校的声誉、所处学科的差异、是否拥有博士学位以及是否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等因素,都会对晋升所需的时间产生显著的影响。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一文,通过对华东地区4所高校教师的研究发现,讲师职称的平均年龄为29.8岁,晋升至副教授时的平均年龄为34.2岁,晋升至教授时的平均年龄则达到40.8岁。从讲师晋升至正教授,需要历经长达12.5年的时间。
面对这种晋升通道漫长且受多重非学术因素掣肘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的职称评审改革,《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将评审权下放至高校并明确鼓励破格晋升的政策,让真正有能力、有突出贡献的高校教师,不必再被漫长的“十年磨一剑”晋升周期所限制。
破格晋升:高校自设“快车道”
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赋予其更大的自主空间,许多高校开始为教师提供“破格晋升”的机会,逐步拓宽了他们的晋升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可破格晋升教授三级、二级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以“丰富赛道、鼓励竞争、拒绝躺平、尊重贡献”为原则,“起底式”“拉网式”完善人事人才评价制度。为促进青年教师发展,该校在改革时着重优化破格晋升条件、丰富破格晋升赛道,打破论资排辈,优秀青年人才可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特别优秀的讲师、副教授可直接破格晋升教授三级、二级岗位。
✦山东大学:对优秀青年教师实行大破格评审
近年来,山东大学搭建校内杰出人才体系,完善“未来学者计划—齐鲁青年学者—杰出中青年学者—特聘教授—讲席教授”的阶梯式人才发展通道,使不同年龄段的人才得到相匹配的支持。其中,以青年人才评价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如对优秀青年教师实行大破格评审,单列指标、赛道;全面推广代表性成果评价,更加关注创新质量、社会贡献和国际国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地方战略作出特殊贡献的予以重点支持;创新成果评价机制,推进交叉评价、小同行评价、国际同行评价;探索建立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等。
✦北京林业大学:对长期潜心教学科研的教师单设评价标准和指标
北京林业大学系统修订《北京林业大学职称评审管理办法》,设置引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正常评审、破格评审、绿色通道、长期从教评审六大职称赛道。实施破格评审,为年限不够但成果优秀的青年教师打通快速发展通道;实施绿色通道评审,不限时间、全年开展,打破“全能冠军”导向,鼓励在特定领域产出重大成果的教师;开展长期从教评审,对长期潜心教学科研的教师单设评价标准和指标。
✦东北林业大学:引进人才跨级聘用制度
东北林业大学面向新引进优秀青年教师,建立引进人才跨级聘用制度,对有重大成果或突出业绩的青年教师,可通过个人申请、学校综合评审等环节,破格聘用到高级岗位;对任职超过10年,长期承担公共课程教学任务,并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奖励的一线教师,特设人才培养绿色通道;对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才,设置科学研究绿色通道。
✦西南交通大学:突出“质量贡献”,坚持“同质等效”
西南交通大学近些年来突出“质量贡献”,推动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坚持“同质等效”,制定《专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代表性成果认定指导原则》《艺体实践类成果分级清单及认定规则》,推动建立多元化的代表性成果库,努力克服评价差异,体现不同学科领域、岗位类别、研究类型特点。坚持学科和任务牵引,注重以创新效能和贡献质效为导向,优化完善师资遴选机制和评、聘、考、奖机制。据悉,已有17位教师近年来破格获得晋升或参评资格。
……
高校破格晋升现象的增多,反映出学术评价体系正变得更加多元。不少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审标准时,开始更加强调学术影响力和创新性成果的实际价值,同时适度降低了对单纯成果数量的过度依赖。这种标准的调整,为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要学术突破的学者,提供了更多晋升的可能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国家统计局网站、各高校网站等。
[2] 李爱萍、沈红. 大学教师晋升时间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14大学教师调查” [N]. 复旦教育论坛,2017.01.012.
[3] 岳英.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的事件史分析 [N]. 教育发展研究,2020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