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学风也是学校质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学风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构建良好学风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培育优良学风。
——以“三重”对标,筑牢思想根基,以质量文化厚植学风。一是对标国家政策导向,树立思政教育风向标。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或考核内容体系,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二是对标学校层面,对标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要求,持续推进“1+12+N”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1个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中心;以12个月时间轴为脉络,设计理想、文化、奉献、国安、幸福、诚信、感恩、本领、启程、爱国、安全、法治等教育主题;通过N项二级学院品牌活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求真务实;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导意见》,突出育人实效,按照文史类、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师范教育类、艺术类,确定评价指标,助力学生个性发展。三是对标学院层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思政引领。我们通过三次“一院一品”学团品牌建设,目前已实现“一院一品”学团品牌14个学院全覆盖。各学院立足专业人才培养,将专业培养与学生教育深度融合,凝练品牌精粹,建设了诸如“正蒙工程”“职涯四航”“三授三煜”“三彩三美”“绿韵育心”等“一院一品”学团品牌,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学风和学团品牌的辐射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幸福感。
——通过“三维”打造,锻造学工队伍,护航学风。一是打造校级辅导员工作室。构建前辈领航、朋辈互助、同行交流、学习成长的“共同体平台”。聚焦全校学生工作顶层设计,将学工部管理核心与学院管理一线融于一体,开展学风锻造、精品凝练、有组织的科研实践,让工作目标更明晰、管理更有道、教育更实际。二是打造学生教育管理类特色化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群体中,较为突出的突发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两大关键问题,在2024年辅导员研究课题立项基础上,以“六维安全教育管理”课题打造安全教育类特色课程;整合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课题打造人际关系类特色课程。目前正在组建课程团队,进行课程目标优化与内容设计,下半年将在2025级新生中铺开讲授。三是按照国赛、省赛内涵,打造校级辅导员素质能力训练营。以“传统环节+学情分析+学生教育典型案例撰写+育人实效实地考察”为思路,重实干求实效,选拔务实肯干的辅导员,培养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同时,选拔赛练团队,形成备赛梯队,实现以赛促培、以赛提质。
——夯实“三类”机制,精研教管举措,督导提振学风。一是夯实新生成长教育机制。学工部创新新生成长教育工程,融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引领教育、赋能适应教育、校史校情教育、法治法规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14个模块于一体,发挥“蒙以养正”文化底蕴与源头教育效能,为新生筑牢思想根基、塑造健全人格、培育良好品德。二是根据新时代高校学生特点与教育的难点,夯实日常“新六查”学风督查机制。坚持每日四项定时查、每周两项随机查,清晰晨读晨练、早操、晚归、网络和课堂检查、宿舍检查的标准和内涵,将精细管理注入日常教育,引导学风向上向好。三是夯实“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机制。实施“琢寓工程”,打造平安家、文化家、和谐家、温暖家,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及竞赛宣讲活动;“春日飞花令”、非遗绒花体验等特色美育活动;燃脂健身、律动春日等特色体育活动,丰富“一站式”学生社区内涵,发挥队伍入驻与文化浸润功能。
——以“三项”聚焦,精准分类施策,靶向赋能学风。一是聚焦心理重点关注学生,护航成长成才。通过高效识别潜在风险个体,实施精准分类、夯实一生一策、主动观察关怀、落实“校—院—班—社”四级预警机制,科学早期预防、有效危机干预。发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A类标准化中心”作用,构建非遗疗愈空间,以特色心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心理韧性。二是聚焦学业困难学生,疏通学业瓶颈。以行业需求链接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深入开展生涯实践,帮助学生清晰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群体正向行为影响作用,通过朋辈互助,强化优良班风、舍风示范培育。通过学业导师助力,发挥名师效应,助推学生学业成长。三是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教育部思政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强化精准思政”,同时,要落实关于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提标扩面”要求,规范认定程序,细化认定细则,将“七位一体”资助政策贯穿始终,中央及省市政策规定和学校自选贯穿全年,春季育人与秋季认定贯穿春秋,切实解决学生后顾之忧。此外,组建鸿鹄宣讲社,围绕“三进驻两联评”,提升资助育人实效。多措并举,让乐学、勤学、善学的学风成为每一位学子的成长底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