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师在近期的一次直播课中提出:
我们做的课文解读尽管有些是从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讲,但不可避免的是,会自然而然地更倾向于具体教学。
也就是说,这次文本解读课程考虑得更多的是教学视角,哪些是小孩子感兴趣的?哪些是必须要教的?哪些是可以设计语言训练的?……
这恰恰是我最受益的地方。
譬如,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自然段——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朱老师这样解读——
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叶子先是“嫩红”,不几天就变成“嫩绿”,作者关注到其颜色的微妙变化,可见观察很细致。当我们咂摸其中的滋味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嫩叶不大引人注意”,进而过渡到“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突然转折的行文思路如小溪遇石打旋,有迂回曲折之感。句子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的层次,使得语言有了巨大的张力,赋予人想象的空间。
长大后的叶子是这样的:“绿得那么新鲜”“一顺儿朝下”“铺得那么均匀”“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作者从四个维度描写:颜色、方向、形态、个人感受,语言简洁,逻辑清晰,是典型的“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此处非常适合做语言训练,如以“爬山虎的叶子”开头,看图片或用文中的语句写一段话。既内化了课文语言,明白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朱老师的解读紧扣语言文字表达,绝不旁逸斜出,于小学语文教学是适宜的,是有启发性的。一线老师略略琢磨,即可从中获得教学设计的灵感。
朱老师的解读又是克制的,他博览群书,对文章写作向来有自己的见解,落笔亦是独具朱氏文风。这种克制更多源自对一线老师需求的了解,正如他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悲悯情怀可见一斑。
又如,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第七至第九自然段——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朱老师这样解读——
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写蟋蟀如何修建住宅,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介绍:
①工具是如此简单:“前足”,“钳子似的大颚”“强有力的后足”“后腿上有两排锯”。
②建造时,连着几个钟头干活,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工作,连我都已经“看得有些不耐烦了”,真是孜孜不倦。
③先挖好住宅的重要部分,再进行“长时间的整修”,即使到了该冬眠的冬天,蟋蟀还是“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真是精益求精。
这三个语段中没有出现“伟大”一词,却通过几处具体描述体现出“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再看教师用书的解读——
编者从四个方面解读蟋蟀如何建造住宅:修建过程、修建时间、使用的工具、劳作方式。编者分析细致到位,却是以成人视角梳理归纳的,比直接提取信息拔高了一个难度。特别是第四点“劳作方式”,学生很难概括出来,即使是老师理答时顺势如此总结,也只是总结而已,学生难以理解。成人视角的解读对教学引导有局限性。
朱煜老师的解读完全贴合三个段落内容,通过关键语句发现住宅工程的伟大。对学生来讲,在朗读的基础上提取信息是“跳一跳就能够到桃子”的事情,符合四年级的学情,是拿来就能够操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