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妈妈爱孩子远远超过了爱自己。
母爱虽说伟大,但过度爱孩子而忘了关注和关爱自己的妈妈,只会陷入跟孩子的情绪纠缠,并不能托举孩子和给孩子足够的心理支持。
01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是一个十项全能的角色:
催孩子学习是妈妈,爱唠叨的也是妈妈;
忍不住发脾气的是妈妈,干活最多,操心最多的也是妈妈;
从早忙到晚,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操碎心的也是妈妈。
对孩子用了几乎100分的力,还嫌给孩子的不够。
生怕孩子饿着,渴着,怕孩子心情不好,怕孩子不够努力,将来没有一个好前途。
可是,很悲催的是100分的妈妈,很辛苦,但并没有什么用,反而会加速自我的焦虑,投射给孩子更多压力。
孩子养得好,说是基因好,天生就懂事。
孩子养不好,都是妈妈惯得,都是妈妈没有教育好。
为何妈妈呕心沥血,吃苦受累,明明把自己都燃烧尽了,还是没能让孩子满意,孩子还是叛逆和厌学。
妈妈也要反思一个问题:
是不是因为养育孩子,而把自己弄丢了?是不是一想为了这个家好,为了孩子好,而忘了对自己慈悲一点。
妈妈为了全家,为了孩子,无限的透支自己,最终是心塞了,身体出问题了,而孩子还不懂感恩,跟妈妈对着干。
即便妈妈再怎么爱孩子,也不要忘记先爱自己,先让自己有一桶水,再给孩子一瓢水。
而不是明明自己只有一瓢水,拼命也要给孩子凑一桶水,这样只会把自己整垮。
02
在答疑家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
60分妈妈已经足够好。
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给孩子的爱只需要付出60分就够了,剩下的40分一定一定要记得回馈自己啊。
该躺平时躺平,该休息时休息,该偷懒时偷懒,该狠心时狠心。
不要总做一个嘴硬心软的纸老虎,而要做一个嘴软心硬的真老虎。
无关原则的事,不要唠叨,不要干预,不要累死自己也要把所有的事都包揽。
事关原则的事,话说软一点,但该不同意一定不同意,该不帮忙一定不帮忙。
留点时间和空间给自己,去修复,去回血,去让自己尽可能的舒适一点,舒心一心。
躺平不是自私,摆烂也不是不负责,而是留一点精力给自己。
不给孩子做那么多,不唠叨那么狠,不千方百计想着对孩子好,也不想着怎么让厌学的孩子赶紧学习。
退回到自己的位置,把孩子的命运交还孩子。
让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插手和事无巨细的包办,不要总想把孩子伺候那么好。
也不要总想着一点苦都不舍得让孩子吃。
妈妈为孩子拼命撑下的一片岁月静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变得愈发脆弱。
终归,孩子的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学习和生活都要自我负责。
不然,在妈妈的庇护下,只会养出一个又懒又吃不了苦还心比天高的孩子。
妈妈的狠心不包办,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独立,更快适应生存模式下的自洽与自我和解。
03
见过很多家长和妈妈,有了孩子后,几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除了工作,全世界都是孩子的喜怒哀乐,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对自己凑合再凑合,完全不关注自己的情绪与生活,只围着孩子的悲喜而悲喜。
付出越多,越容易伤感和落差。
尤其是在孩子厌学和青春期叛逆之时,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妈妈的心。
孩子但凡有一点情绪波动和心情不好,妈妈先吃不好睡不着,情绪先崩溃了。
孩子但凡有一点需求,妈妈就会舍命去满足。
喂得太好,喂得太饱的孩子,把妈妈所有的爱都当成了理所当然,当妈妈略微有点抱怨时或不让孩子满意时,孩子就跟妈妈对着干。
用最难听的话来伤妈妈的心,轻易就打败了妈妈爱孩子的心理防线。
为什么孩子能三言两语就将妈妈伤得遍体鳞伤呢?
无非是因为妈妈太爱孩子了,为孩子付出太多,太在乎孩子,所以才会受伤和难过。
只有当妈妈学会爱自己,对孩子孩子不爱到失去自我时,不把孩子照顾呵护那么事无巨细,只有让孩子适当吃点苦头,他们才能自我成长和自我负责。
妈妈克制对孩子的爱,不那么用力过猛,孩子才有空间反思和重启,才能学会自我承担和自我负责。
下一篇:两部门发文!事关学前教育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