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L,一个敏感又钝感的留学生。
最近网络上掀起了一阵对“主理人”的批判热潮,主要是通过模仿这些主理人趾高气扬的态度但其实外强中干的内核以达到讽刺的效果。看着“主理人”们的种种刻薄表现,我惊讶地发现——
在国外无数场合中,我其实已经被用类似的方式roast过无数遍了,只是那个时候我太钝感。
众所周知,大家对于留学生的一大刻板印象就是有钱、游手好闲的一群少爷小姐,这就苦了像我这样的普通中产留学生。
留学对我来说就是一场盛大的误闯天家,从二线城市来到美国的我感觉身边的大家都是那么洋气又自信,举手投足间就展现了自己的高规格,仿佛和我这种小蚂蚁不是一类人。当时的我幼稚,不懂得那一身logo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一身国产品牌的我不配靠近那些全身上下都是名牌的他们。
(source:网络)
回忆开始!!!
新生见面的时候,其他同学穿着我从未见过的品牌,谈论着我完全不熟悉的话题——从纽约的艺术展到加州的音乐节,从某个我没听说过的网红餐厅到刚刚在Instagram上火起来的度假地。我站在角落里,像一个局外人默默观察着这个属于他们的世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M的女生,金发碧眼(其实是蓝色美瞳罢了),穿着一身我一个月生活费、甚至是我全家一个月的工资都买不起的衣服。当我鼓起勇气想要加入她们的谈话时,她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着我,然后问:"你也是从中国来的?哪个城市?北京还是上海?"当我回答说是从一个二线城市来的时候,她"哦"了一声,然后就转身继续和其他人聊天了,仿佛我的存在突然变得透明。
我现在都记得,她做着杏仁形状的法式美甲,笑着在人群中social的样子。后来我看到她po在社交媒体的照片,有将近一千个点赞和无数溢美之词的评论。看着在闪光灯下她神采奕奕的样子,我不禁失神,好像这才是标准的“留学生”。
但后来我发现,其实M并不是个例,反而更像批发的留学网红。互联网上原来有这样一类人,相似的金发/挑染,相似的瞳色,相似的拍照姿势和打卡地点。
他们聚在一起,有时候用judging的眼光看着身边人,但也免不了有时候被彼此“背刺”,相互judging。
这一个巨大的围城,不知道有没有人想出来,反正我不想进去。
我已经感受到这种金发碧眼的“华裔”可能和我就是有各种文化差异和壁垒,实在不行我就去找一样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玩。
新的心碎
我找到了同一堂课的课友E,她看起来和我是一类人,不怎么爱说话,安安静静的,在我们单独相处的时候还会跟我说中文,让在异乡的我倍感亲切。我想或许我可以和E好好相处,从课友变成朋友。
其实事情在E介绍自己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微妙的裂痕,只是我太粗心,光顾着高兴找到了“同类”。她并没有说自己来自中国,而是直接表明了Canadian的身份。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一个阶层已经悄然形成。虽然不是美国身份,但是作为同样身在北美的一员,她其实已经自我感觉处于高位,即便广义上来说我们都是“留学生”。
在亮出Canadian的身份之后,课上又有两个黄皮肤的面孔表示自己来自加拿大,于是顺理成章地,他们玩到了一起。而我一开始也傻傻地以为大家可以一起玩耍,但是当第二次上课我走进教室,看到他们三个坐在一起,大声用英语抱怨着自己的宿舍。
而当我想要和E用中文打招呼的时候,她却向我投来一记眼神杀,钝感如我甚至都感受到了不应该和她讲话,仿佛在暗示我不要在这个场合表现得和她很熟络。于是我噤声,在旁边找了一个座位坐下。
此后Canadian三人组形成了稳固的关系,三人一起上课一起下课,有说有笑。每当我望向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在回望我。但是我总觉得那个眼神里有一些很复杂的东西,一点认同但不多,一点鄙夷但不明显,一点同情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当我试图从学校官网途径寻求帮助时,却发现这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
学校的咨询服务虽然表面上对所有学生开放,但当我向咨询师描述我遇到的文化冲突和社交困难时,她给出的建议是:“也许你需要更主动一些,多参加社团活动。”
她无法理解的是,作为一个国际学生,我面临的不仅仅是语言障碍,更是深层的文化隔阂和身份认同危机。
我是一个很典型的nerd,从小到大一直被“鸡”,鲜少有时间去培养真正的兴趣爱好。当我提到课上同学的排斥行为时,她说:"也许这只是误解,你可以尝试和她们多沟通。"但她不明白,有些排斥是如此微妙和系统性,以至于很难用具体的事件来描述。
甚至在国际学生办公室,我也没有得到预期的理解和支持。
工作人员虽然很友善,但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签证、学术要求等技术性问题,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和社交挑战,他们似乎没有太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后来我逐渐远离了他们这个小帮派,也发现其实他们并没有我想得那么close,只是在一节课里报团取暖的课友而已,甚至算不上朋友。而我也习惯了在这个大熔炉里把人划分成三六九等的世界,所以当我在视频软件里看到主理人们上下扫视的目光时,有一种诡异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另一类我并没有直接接触到的留学主理人则是留学生创业者。
他们往往有着非常典的小某书简介,比如??✈️??|某名校辍学|估值xx亿创业公司CEO|福布斯30Under30。这些人往往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年龄不大但爹味很浓。
他们总是在一个个视频中声嘶力竭地希望教会我一些什么最新的观点/动态,然后开始卖自己的产品,但是成功者的说教口吻总是令人感到不适。
(source:小红书)
爹味攻击开始!!!
记得有一次在学校的创业分享会上,来了一个24岁的“连续创业者”Kevin,穿着一身Supreme,戴着价值不菲的手表,上台第一句话就是:“朋友们,我今天来是想告诉你们,你们的思维格局还是太小了(放在中国已经是嘘声一片了吧...)。”
然后开始长篇大论地讲述他如何从家里给的50万启动资金开始,打造了一个“估值千万”的电商平台。
整场演讲中,他不断地使用“我觉得你们还是不懂”、“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缺乏ownership和execution”这样的句式,仿佛台下的我们都是需要被他拯救的迷途羔羊。
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当有同学提问关于资金来源时,他轻描淡写地说:“钱这个东西,只要你有足够的vision,总会有人愿意投资你的。”完全忽略了在场大多数同学连生活费都要精打细算的现实。
(source:网络)
后来迫于求职的压力,我也开始在小某书上找一些创业公司招聘帖,试图另辟蹊径,结果发现这些创业公司大多庙小规矩多,不仅unpaid还有很多对候选人的要求。
一家号称要改变世界的AI公司,实际上就三个人的团队,却在招聘贴里洋洋洒洒写了十几条要求:
985/211本科起步
海外留学经验优先
熟练掌握Python、Java、C++等至少五种编程语言
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英语口语流利
能接受007工作制
最重要的是——能接受前三个月无薪试用期
(好家伙,来许愿来了...)
我心想,满足这要求的候选人,去投一些大厂也绰绰有余吧?结果评论区还有一堆人在排队投简历。
求职市场扭曲至此,也难怪产生了这么多“创业者”,偶尔能审判一下别人,做不出成功的产品也大可以推说是“大环境不好”,怎么不算是一种创业主理人呢?
(source: 小红书)
时至今日,我早已明白这些行为其实来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
在一个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一些人选择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心理优势。
我也开始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学会如何伤害他人,而是学会如何在困难中保持善良和同理心。
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回应。
我们可以选择不成为那样的人,可以选择在自己有能力时帮助他人而非忽视,可以选择用善良来对抗冷漠。
文 | 小L在加油
你怎么看待这些“留学主理人”?
你有遇到过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