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妈妈跟我说:陪孩子学习,真的太有挫败感了!
昨天晚上11点,她走进女儿的书房,只见孩子趴在书桌上,面前的作业本却几乎没有进展。
妈妈的疲惫瞬间化为怒火,她忍不住发火:“又磨蹭到这么晚!你到底在干什么?明天一早要上课,老师要讲题的,你不知道吗?”
可是,当她看到孩子抬起写满困倦和茫然的脸时,心又忍不住被狠狠揪了一下。
孩子一直被师反映“走神”、“反应慢”,于是这个暑假她花了大价钱给孩子报了培训班,通过提前学、加练减轻孩子开学后的学习压力。然而收效甚微,孩子依然“学得费劲”、“脑袋发懵”,妈妈只剩深深的挫败感。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很多家长会习惯性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天赋”、“态度”或“不够努力”,于是投入更多时间去“推”。
当我们排除了学习态度和天赋因素,不妨关注一下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一些日复一日的做法,可能正在悄悄地影响他们大脑的运转效率。
以下是6个需要家长特别留意的习惯。
1
早餐随意应付:大脑“能量不足”
因为赶时间,很多孩子的早餐都是简单对付,面包、饼干、路边摊的包子煎饼,甚至空腹。
早餐是一天能量的重要开端,为孩子提供全天所需约30%的能量。营养不足的早餐,如同让大脑“饿着肚子”工作,难以高效运转。
长期下来,这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记忆力和反应速度。
一顿合格的早餐应包含谷薯类(主食)、肉蛋类(蛋白质)、奶豆类(钙质)和蔬果类(维生素矿物质)。同时,应避免高糖食物,以免造成血糖快速升降,反而导致孩子精力不济、注意力涣散。
2
沉迷碎片化信息:削弱“深度思考”能力
很多孩子会以学习为名使用电子产品,却常悄悄滑向短视频、游戏,且难以自控。
这些内容提供高频刺激和即时满足,容易让大脑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逐渐丧失对需要长时间专注和深度思考的学习任务的耐受力。
这是导致孩子写作业磨蹭、坐不住、阅读跳行漏字、难以静心看书、遇到难题易放弃的重要原因。
家长一定要明确一个界限:非必要不使用电子产品。必须使用时,应严格遵循“任务完成即归还”的原则,并限制娱乐时间。
一旦过度使用形成习惯,不仅难以收回手机,更可能导致孩子成绩显著下滑。
3
长期熬夜:阻碍大脑“清理与修复”
随着孩子年级升高,课业负担加重,若效率不高,孩子常常被迫熬夜赶作业,牺牲睡眠换取完成率。
然而,睡眠是大脑进行“废物清理”和“记忆巩固”的关键时间。
长期睡眠不足,直接导致次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情绪不稳、记忆力下降,极易陷入“熬夜->效率低->更需熬夜”的恶性循环。
建议:
小学生尽量保证9:00-9:30前入睡。
初中生不晚于10:00。
高中生尽力保证7-8小时睡眠。
解决根本在于提升学习效率。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一下作业慢的原因(知识点不熟、易分心、书写慢等),针对性解决,而非单纯延长学习时间。
4
过量甜食零食:干扰大脑“稳定运行”
甜食虽能带来短暂愉悦,过量摄入却损害大脑。
许多孩子爱吃糖果、甜饮料、蛋糕等。糖分快速进入血液后,血糖骤升骤降,导致孩子短暂兴奋后很快陷入疲倦、烦躁,注意力更难集中,长期还可能影响情绪稳定性。
家中应减少购买高糖零食饮料,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糖分摄入。
5
缺乏身体活动:大脑“缺少活力养分”
现代孩子普遍活动量不足,长时间“粘”在书桌或沙发上。
身体静止,大脑活力也随之降低。
运动时身体分泌的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如同大脑的“生长剂”,能促进脑细胞生长和连接,对学习、记忆和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鼓励孩子在学习间隙活动身体。建议每学习40-50分钟,强制休息10分钟:跳绳、拍球、开合跳、爬楼梯、倒垃圾,或简单起身远眺、拉伸,都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养分。
6
家庭氛围紧张:大脑承受“慢性压力”
父母在孩子面前频繁争吵、冷战或言语攻击,也会深刻影响孩子。
孩子对家庭氛围极其敏感,持续的冲突对孩子大脑如同“高压电击”。
长期处于压力下,过高的压力激素(如皮质醇)会损伤负责学习、记忆和情绪管理的关键脑区(如前额叶、海马体),这种影响往往深远。
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大脑健康发育最优质的“营养剂”。管理好家庭矛盾,避免在孩子面前激烈冲突至关重要。
写在最后:
习惯的影响是长期累积的。发现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从明天起,不妨尝试:
为孩子准备一份营养均衡的早餐;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全家共同遵守合理的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减少家中高糖零食;鼓励孩子定时起身活动;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些点滴行动汇聚起来,将有助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大脑高效运转提供支持。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