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棠
“创新”一词,大家耳熟能详。据现代汉语词典,其一意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其二意为“创造性;新意”。以此对照,时下有一种创新,另有一番“新意”——
譬如“跟风蹭词”型。舆论场但凡流行什么热梗,分分钟便遍地开花。“主理人”名头高级,各行各业从此都有了“主理人”,“情绪价值”听着专业,满屏都是附着“情绪价值”的创意产品。譬如“滥用新词”型。一个普通的车载纸巾盒,摇身一变挂上“车规级”标签,一些行业圈内甚至有“文本写得好,专利跑不了”的戏谑。再如“生硬套词”型。批判“躺平式”干部形象生动,而后“侧卧式”“俯卧式”“仰卧式”等全方位姿势纷至沓来。
如此这般,看似令人耳目一新,细究起来却味同嚼蜡。说到底,这些创新既没有在工作思路上有所开拓,也没有就问题分析找出新维度,更没有在方式方法上提出新路子。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成绩还是原来的成绩,甚至弊病依然是原来的弊病。充其量,只是在纸上玩了点花活,字面“创新”了一下。贴个“新词汇”,套个“新概念”,竟然造就了一番“新成果”。
如此不高明的“障眼法”何以流行?因为它花团锦簇能装点门面。那些花里胡哨的新词,于实际工作无甚意义,却能在PPT展示上、文案宣传时极有存在感,唬住一些人。一些企业想垒“数字业绩”,一些干部想攒“数字政绩”,便将其视为“终南一径”。久而久之,对各种噱头,总有人跟风“打卡”乐在其中,就怕自己赶不上趟儿。而一些主管部门,也常常陷入重文字包装、轻实质成效的评价误区。“造词竞赛”卷成了新赛道,实干者反而陷入“沉默螺旋”,只重虚功的浮躁之风蔓延,真创新的空间将愈发逼仄。
“伪创新”撑不起生产力、竞争力,更不可能激发凝聚力。恰恰相反,它暴露出某些人思维的懒惰以及心态的功利:要么不愿深入实践,对真抓实干缺乏耐心,妄图拍拍脑袋动动嘴皮,复制粘贴华丽辞藻蒙混过关;要么精心计算性价比,张口闭口“没有亮点就是缺点”,借字面创新之名行自我包装之实。但,旧酒装在新瓶里也是旧酒,再怎么“标新立异”,没有实质内容的创新也只能沦为自娱自乐。
创新贵在真,成于实。当务之急,是破除“障眼法”,识别并预防“伪创新”并坚决予以棒喝。鉴别方法有很多,如有没有提高生产效率,能不能便利民众生活,可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共通的一点是,它不该只是文字游戏,而是应当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否则,哪怕场面再热烈,也只是炒冷饭罢了。
《庄子·齐物论》中,老农夫给猴子分橡果的故事广为流传。起初,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猕猴发怒。狙公灵机一动,换了一种说法道:“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猕猴大喜。寓言读来可笑,可知文字游戏只是自欺欺人徒增笑耳。做一个清醒的行动者,实事求是、有一说一,这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