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季如约而至,众多新生将要带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未来人生的梦想走进高校校园。作为“强国一代”的核心群体,青年学子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否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找到大学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对于其成长至关重要。为此,教育周刊开设“青春启航 奋斗有我”专栏,从“适应全攻略”“社团百花园”“健康新主张”三个维度来透视高校生活,希望为学子们提供一份指引与陪伴。
7月底,北京家长靳女士的女儿如愿收到目标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高兴之余,靳女士难免有几分担心:“从小到大身边一直有人照顾,将来要离家那么久,她一个人学习、生活,能适应吗?”
说着,靳女士将手机微信里两篇关于如何处理宿舍关系的推文给记者看,“我发给女儿了,希望对她有用。一是担心她不擅长做家务,希望在宿舍卫生方面能多留心;二是担心她性格直率,说话快人快语,别无意中伤害到同学。”
靳女士的担心代表了不少新生、家长的心声。这个秋天,近千万名本专科新生即将步入校园,开启新的学习阶段。从高中到大学,从依赖到独立,“萌新”们面临通识与专业课学习、独立居住生活、社交关系构建、饮食风俗磨合等一系列新场景、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快速适应新生活、融入新角色?记者采访了多所学校相关教师、专家,为同学们“支招”。
期待与焦虑并存,新生学业、社交面临全新课题
说起新生适应的话题,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专职副主任耿梅芳与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曾有位大一学生小蕾(化名)几次找到辅导员要求退学。这个女孩成绩颇为优秀,写得一手好文章、弹得一手好钢琴,入校不久还加入了学校的新媒体中心。因此,大家都觉得很吃惊。经她陈述,缘由主要是:总觉得同学们瞧不起她,在背后议论她,以至于她感觉“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当小蕾讲到这一点时,变得烦躁不安,泪流满面。
“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扰比较普遍,常见的有交往中的孤独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多疑心理、嫉妒心理等。由于小蕾在适应大学的人际关系环境中遇到了挫折,比较敏感多疑,进而觉得自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产生心理压力。”耿梅芳分析。
“既兴奋期待又焦虑不安,既渴望自由又迷茫无措,既寻求独立又害怕孤独”,天津市十佳辅导员、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王穗洁这样概括新生心理状态的突出特点。
“中学阶段,学生生活和学习多由父母、老师安排,初入大学校园,新生对于未知充满好奇,满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但另一方面,摆脱了熟悉的环境和习惯了的‘硬约束’,由于新的社交圈还没有建立,会产生环境的陌生感和人际的疏离感;部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常会对如何把握‘自由’感到迷茫,甚至陷入空虚、旷课、熬夜、沉迷游戏的混乱状态之中。”王穗洁分析。
除社交外,学业适应也是新生面临的“必修课”。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孟俊贞看来,从高中到大学,学生面临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评价体系的变化,“高中时期,不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以及大量的课后作业练习巩固,学习内容较为固定,知识体系也相对封闭,主要依赖考试成绩反馈学习效果。而到了大学,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学为主,更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理工科强调实验与理论结合,一些课程需要独立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学生需要课后通过图书馆、学术论文、慕课等自主补充资源;部分大学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抽象且授课进度快,单节课就可能涵盖高中一个章节知识容量;评价体系更加多样化,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参与、项目报告等多种形式。这些变化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调查发现,有些大一新生觉得自己‘缺少自豪感,还老觉得孤单’。这反映出大学生开始探索自我价值,思考未来人生的意义,以及随着社交圈子变大,开始思索怎样与他人打交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耿梅芳表示,“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拿自己跟别人比,长期下去就容易让自我价值缩小到‘学习成绩’‘学校名气’等标签上,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否定等负面情绪。”
接纳情绪、合理规划、主动“破冰”,让新生活充实而有序
针对以上变化和挑战,新生需要做好哪些“功课”?
王穗洁分析,进入大学,首先需要掌握整理内务、合理规划生活费等基本生活技能;还要学会健康管理,比如合理饮食、坚持体育锻炼、规律作息等;同时,需要培养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独立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此外,如何结交新朋友、建立新友谊,如何与来自各地、生活习惯不同的室友和谐相处,如何克服社交焦虑、主动与人“破冰”,甚至处理恋爱情感,都是需要独立面对的课题。
为此,王穗洁给新生提了个“四步走”小建议:一是接纳情绪。无论是初入校园时的兴奋与期待,还是对陌生环境的焦虑与不安,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给自己一段时间好好适应,减少内耗,拒绝自我否定。二是真诚待人。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真诚才是社交的“必杀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差异,从宿舍这一最小“社交圈”开始,与室友结成伙伴关系,再逐步拓展到班级、学院、社团等更大的社交场。三是寻求伙伴。主动寻找1~2个有共同爱好、志同道合的伙伴,结成健身“搭子”、学习“搭子”、项目“搭子”等,互相监督、互相鼓劲,共同成长进步。四是做好规划。既要做好每个学期的成长规划,也要做好大学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大目标后,再用“小目标”积累掌控感,对抗无力感,不断增强信心,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
“在大学,学生除了课程学习外,还需要综合提升锻炼自己,因此会有很多其他事务,如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参加社团、竞赛或发展兴趣爱好等。面对多任务,学生若不能很好安排协调,容易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自信心受挫。”孟俊贞认为,新生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细致的学业和能力发展计划,并合理分配时间来完成各项任务。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既要进行课业学习,也要留出参与社交活动、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总之,要学会时间管理,避免拖延和浪费时间。
用好资源、勇于求助,顺利度过“适应期”
记者注意到,为帮助新生上好“迈入大学第一课”,不少学校开展系统的新生教育、“破冰”活动,部分学校或院系改变了学分成绩计算规则,大一第一学期作为探索期,相关成绩不作为奖学金、保研等参考依据。
孟俊贞介绍,学校在新生入校初期开展的讲座活动中,设置了关于学业适应的专题培训,各学院通过学业导师、辅导员和优秀学生系统讲解、现身说法,或邀请高年级学生及专业人士与新生座谈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大学学习的要求、学术规范、学习技巧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其化解学业迷茫,强化专业认知,明晰学业和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学习发展的信心。
“学校选聘有责任心、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大一新生的班导师,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检查学习效果,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请教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校建立动态监测、分级干预的管理体系,对学业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预警,通过‘一生一档一策’,制定个性化的精准帮扶方案,对学业存在困难者开展多维度支持。”孟俊贞说。
“新生入校后,学校会开展系统化的入学教育,学生可跟随老师沉浸式参观学校校史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了解校区分布和校园环境;可利用好《新生入学手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讲座和宣讲,深入了解学校的整体规划、学科特点、毕业生就业去向、奖助学金政策、专业发展前景、专业学习方向等。此外,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朋辈导师等群体是离新生最近的‘求助对象’,无论是面临‘如何充水卡’等琐碎的生活问题,还是社交困惑,抑或是专业选课的纠结,他们都会第一时间予以支持和帮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专业心理辅导资质,新生可通过参加集体辅导、心理沙盘或个体咨询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王穗洁介绍。
“‘Z世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化交往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要提醒自己,网络交流只是起点,需要面对面沟通加强真实的情感连接。要增加社会交往主动性,在‘麻烦人’与‘帮助人’的互动中构筑双向支持系统,遇到困难要及时求助。”耿梅芳提示,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可以考虑寻求辅导员乃至心理老师的帮助:努力了但达不到学习目标;学习上有注意力、记忆力差的问题;因为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压力过大;和家人、朋友有矛盾,沟通困难等等。“当然,即使没有以上问题,也可以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相关科普活动,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个人成长。”耿梅芳说。
(记者 周世祥)
上一篇:AI赋能,织密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