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谢爱莲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并改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而红色文化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潜力与价值,能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政治信仰、培育奋斗精神提供重要指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实地观摩、情境体验、互动参与等方式激发情感共鸣、强化责任担当,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以红色研学教育体系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对全面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更多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搭建研学课程框架
完善研学课程体系
大思政课视域下,构建红色研学教育体系,需以完备的课程框架为引领,确保红色研学活动的规范、系统、科学推进。
其一,坚持一体化设计,夯实协同育人基础。积极组建覆盖区域、联动地方的红色研学教育联盟,为协同构建红色研学教育体系、搭建课程框架提供组织保障。教育联盟要围绕红色研学课程的核心要素开展深入协商,包括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操作流程、实施标准及考核评价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操作细则,为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深度融合筑牢根基,确保课程框架搭建的严谨规范。
其二,遴选整合红色资源,构建分层递进课程体系。加强校地、校馆合作,将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历史遗址、红色旅游景点等纳入合作育人范围,签订合作育人协议,拓宽教育资源边界与学生视野。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年龄、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构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红色研学课程体系:针对低年级或入门阶段,设置以实地参观为主的红色故事宣讲、情景教学课程;针对中年级或提升阶段,开设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案例式教学课程;针对高年级或实践阶段,安排以增强体验感为目标的志愿服务、实践调研、社会调查及仪式教育课程;同时配套以巩固认知为核心的作业、报告、心得、测验等多元考核手段,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情景感知、背景了解、概念认知、总结内化到自觉践行的递进式转变。
其三,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强化研学育人实效。构建“定性+定量(质量)”“过程+结果”的双重评价体系。一方面,围绕红色研学活动的策划、组织、成效开展综合评价,全面审视活动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依托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基地负责人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对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多维度评估,确保评价结果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研学课程的实际育人成效,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依据。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
优化研学服务供给
构建红色研学教育体系,离不开实体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支撑与保障。然而,实体红色文化教育场馆常受场地、展陈、人员等因素限制,难以充分释放育人效能,育人实效大打折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打造多维立体、全天候、智慧化、个性化的红色研学服务供给提供了新可能。
其一,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全天候线上研学场馆。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将实体红色研学资源“复刻”至线上空间,生动还原革命战争场景、历史事件现场、英雄人物事迹等内容,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在线参观、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的便捷渠道,打破实体场馆“时空固定”的局限。
其二,延伸服务边界,优化研学服务质量。构建多模块、多元化的线上服务体系,涵盖红色文化线上传播、场馆预约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师生线上交互、研学成果在线测评等功能,以全流程数字化服务,提升红色研学的便捷性与专业性。
其三,抓住教育契机,营造沉浸式研学氛围。结合重要历史节点与重大纪念活动,策划推出沉浸式红色历史情景剧“云演出”、红色经典著作线上围读会、党史知识在线答题闯关、红色主题作品线上征集等活动,既强化了思政叙事的感染力,也夯实了红色文化传承的基础。
培育专业研学导师
助推研学教育提质
“大思政课”视阈下,红色研学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红色旅游,其教育性、文化性、历史性更为突出,对研学教师的能力要求与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加强专业研学导师培育。
其一,补充优势力量,释放队伍活力。吸纳“五老”同志与青年教师协同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充分发挥“五老”同志忠诚敬业的高尚品格和关爱后代的优良素养,让其在红色研学活动中持续发挥作用;吸纳党史学习教育专家、领域内教育能手、思政教学名师、专业讲解员等,以兼任、串讲等方式承担授课任务,切实提升研学导师队伍的综合服务水平与教学能力。
其二,重视队伍培育,保障教育实效。常态化组织研学导师队伍的培训研修活动,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基础理论、教学技巧等内容的传授培训,围绕典型案例、课程效果、活动策划、数字技术运用、话语表达策略、空间叙事方法等方面,开办线上线下专题知识讲座,助力教师熟练掌握红色研学教学技巧,不断提升红色研学教育质量与育人实效。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红色研学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效评估与改进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5ADY001)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