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名片
获取更多行业资讯
数智时代,继续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AI赋能与生态协同是破局的关键;而坚守育人初心,始终是继续教育不变的内核。
文/《在线学习》主笔 何曼
八十多年前,西南联大师生在战火中的昆明以“刚毅坚卓”精神铸就了教育奇迹;近日,来自全国的教育同仁相聚春城,在2025(第七届)高校继续教育实践创新交流会上,共探数智时代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次会议以“数智驱动•重塑未来:AI赋能继续教育新生态”为主题,凝聚行业共识:数智技术是推动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继续教育需锚定“普惠、智能、开放”三大方向,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高校必须打破资源壁垒,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教育生态。
2025(第七届)高校继续教育实践创新交流会现场
继续教育的数字化转向
党的二十大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均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此背景下,作为终身教育重要支柱的高校继续教育,正从“规模扩张” 转向“内涵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总编辑贾玉超指出,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的加速迭代,使得职场人才知识技能更新周期大幅缩短。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将有约1.7亿个新就业岗位被创造,“为个人续航职业发展、为产业输送适配人才、为经济注入创新活力”将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锚定“更普惠、更智能、更开放”的方向,让教育资源辐射乡村振兴一线、中小企业、老年群体等更广泛人群。
“教育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领域,其规律已被颠覆,学校传统结构面临重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李志民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紧迫性。他指出,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规律,使“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传统结构转向“末端复杂、中央简单”的新结构,而人工智能的突破正从“2B”向“2C”延伸,并替代部分可重复的脑力劳动。他认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三条核心内容,正是应对这一变革的战略部署。李志民表示,在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征程中,教育行业应注重三大研究方向:一是聚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最佳应用实践;二是深入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共享机制;三是完善终身学习制度,加强评估和监测,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而要落实这些战略部署,优化专业设置是关键一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邬跃以“本科转专科”(本升专)现象及高考志愿填报变化为例(如今年高分学生优先选择国防科大,部分专业遇冷),指出学习者专业选择呈现务实化倾向。他呼吁,继续教育必须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岗位需求,淘汰不适应产业变革的专业,增设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课程。他认为,当前全国备案专业仅860个(本科438个、专科422个),存在专业设点集中、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因此,必须强化统筹管理和协同联动,深入推进专业设置的优化与布局。“专业设置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必须迈好。”
AI重构教育全链条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正让继续教育的精准化、个性化特点从理念变为现实。超星泛雅集团总经理秦波涛提出在“智慧人培、智慧教学、智慧管理”三大领域布局,为行业提供了可落地的技术路径。
在智慧人才培养方面,AI技术正破解传统教育“标准化供给”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超星泛雅集团继续教育事业部总经理何鑫介绍,超星通过汇聚160余家招聘网站数据,深度挖掘各专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并结合AI趋势分析预测未来技能缺口,可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依据。例如,与武汉大学合作构建的“六层级、五主线、四画像、三图谱、二达成和一中心”专业体系,实现了教学管评全链路贯通,已完成59个专业的“AI+”图谱建设。
在智慧教学领域,AI应用推动教学从“批量生产”转向“精准滴灌”。超星与东南大学合作的课程智慧AI助教通过知识图谱重构课程资源,实现知识点结构化组织与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目前,超星已开发30余种AI应用,覆盖课程建设、教学互动、实践模拟等环节,让学习过程全链路可追踪。
而智慧管理则通过AI中台实现治理升级。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的“智小渔”智能体整合校本知识库与业务系统,学生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完成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操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超星泛雅集团继续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王燕介绍,基于统一数字基座的一体化平台,可助力继续教育学院实现多种业务类型的全流程管理。“我们正在构建‘数据驱动、闭环优化’的智慧治理新生态,让管理者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
技术赋能亦带来挑战。与会专家认为,数字鸿沟、质量监管、教师数字素养等问题仍然突出。李志民指出,部分学习者数字能力薄弱,如何帮助他们跨越技术门槛共享红利,需要行业共同探索。贾玉超则强调,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效果的等效性、构建数智时代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仍是待解课题。
生态构建与协同破局
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各高校、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协同推进。相关院校的实践案例显示,构建开放共享、优势互补的生态体系,已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
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以“刚毅坚卓”校训引领,探索出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该校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明文钦表示,面对新时代学习需求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必须主动求变,目前学校正通过与外界资源共享、实质性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
浙江大学遵循“高端化、品牌化、全球化”发展原则,以创新实践诠释协同生态构建。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发展委员会主任,原浙大干训基地常务副主任、浙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炜表示,学院构建了涵盖“制度基石、资源驱动、数智赋能、协同开放、价值引领”五个层面的教育培训生态体系。他强调,高校未来应拥抱技术驱动的继续教育范式革新,加速推进AI时代教育培训生态的升级迭代。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三教协同”赋能学习型城市建设,通过一张网、三个统一、三项驱动、一个愿景的“1331”模式,构建了覆盖200万市民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该校校长温正胞表示,学习型城市建设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各种教育要素都要达到学习型城市的基本要求,且实现相互衔接、沟通、整合、协调与优化。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匠学院”模式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样本。该校成立青岛工匠学院,实施“卓越工匠培养行动、产业工人赋能行动、终身教育服务”三项计划。校长邢广陆介绍,通过“平台化聚合、融合化创新、国际化拓展”,已形成“1个主体统筹、3项计划助推、3化提升发展”的“青职路径”,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青岛工匠学院不仅是技能培训平台,更是终身学习生态的重要载体。”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则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内生动力。院长初青松介绍,学院整合学历教育部门、拓展非学历项目,建立“项目为王、责任到人、制度规范”的管理体系。“通过理顺机制、建强队伍、用好学校资源、加强服务保障,推动了学院转型发展。”
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探索更显跨界融合特色。学院构建了“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康养研教”三角支撑的发展战略,成立生命健康与智能医学学院,开展医工融合研究与康养人才培训。该院党委书记姜文超表示,“绝不能将继续教育学院定位为高校开源渠道,否则将失去大学和学院的教育属性、公益属性。”
从西南联大的油灯到数智时代的AI,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教育者的初心。正如西南联大校歌所言:“中兴业,须人杰。”数智时代的继续教育,正以开放之姿拥抱变革,以人文之心守护初心——用AI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用协同打破资源壁垒,用标准保障教育质量,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新篇。
此次交流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指导,《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超星泛雅集团联合主办,云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发展学院)协办。
来源丨《在线学习》杂志 2025年8月刊(总第1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