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站在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起点,你是否也在思考:大学生活该如何度过?专业该如何选择?未来该如何规划?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那些已经走过这段路的师长身上找到启发。在经管学院138位教授中,有103位本科就读于经管类专业,占比接近75%。他们深耕不辍,始终专注,在熟悉的领域持续积累、不断突破。我们特邀其中三位教授,分享他们从“考场状元”到“高校教授”的成长历程——他们走过的路,或许与你并不相同,也可能在某个转角与你悄然共鸣。希望他们的选择、思考与方法,能让你有些收获,带你勇敢跨越边界、专注心中所爱,找到属于自己的广阔赛道,走向无垠的天地。
教授简介
*依据姓名首字母排序
宫郑
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
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理科状元
汪晓樵
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
2004年安徽省舒城县文科状元
张琳弋
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
2006年陕西省文科榜眼
宫郑教授:
跨学科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高中时,宫郑教授沉迷于天文学,经常参加物理竞赛和天文奥赛,进入北大学习天体物理,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北大期间,他修读了经济学双学位,却意外地被经济理论的逻辑与美感深深吸引。“那些模型不仅严谨,还有一种结构上的美,”他后来这么形容,“让我忍不住也想参与构建这样的美。”
之后,他前往西班牙货币与金融研究中心(CEMFI)攻读经济学硕士,继而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读博。有意思的是,在读博之前,他几乎不了解“市场营销”这个学科,但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课题常与营销系的研究产生交叉。这种学术上的契合,让他产生了转向的念头。最终,他选择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市场营销领域继续他的探索。
回看这段经历,他分享到,一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能确定的。“沉没成本固然要考虑,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他认为,年轻的时候尤其应当多探索、多尝试——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是否适合学术、偏爱怎样的工作方式。
在他看来,人生的选择很像经济学中的“探索-利用权衡”:在广泛尝试和专注深入之间寻找平衡。而年轻,恰恰意味着可以多一些探索,不必太早定下终点。
高效学习法
判断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比较简单的一个方法是试着向外行人讲解,看看能不能讲通。如果自己讲不明白,那就还有进一步加强理解的空间。
汪晓樵教授:
从“随性”到“专注”的学术之路
“二十年前我们是估分填志愿,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和省排名,有点像半盲盒游戏。”汪教授笑着回忆,“我本来填的是人大新闻,那是那个年代文科生的梦想,分数惊人地高。”
而命运却为她安排了意想不到的路线,她被调剂到了财政金融学院。“今天看来,这或许是命运一个不错的安排。”她坦言,“因为相对于其他文科生,我的数学比较好,学经管类专业反而能体现我的优势。”
这个意外的转折让她在人民大学本科期间始终保持着全系第一的成绩,也参与了研究项目,为后来的学术之路埋下种子。
汪教授说学生时代的自己更像一只“快乐小狗”(ENFP),随性自在,很少刻意规划什么。人生许多节点,于她而言更像是命运悄然安排。“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让我干啥我能给你干好。”但站在现在的节点回望,她建议年轻人“能J则J,规划清晰些,可以少走弯路。如果你实在是P,那么请保持乐观和勇猛。”
真正成为一个严谨有序的“J人”,是在博士阶段,汪教授找到了自己愿意深耕的方向——金融与会计的交叉领域。从此,她围绕着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如何影响企业决策这一命题,展开了有方向、有路径的探索。“在研究上,我有很J的思维导图和审慎规划。”,她进一步分享:“跨学科研究的思维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比如财务信息助力理解金融资产底层的价值驱动;非财务信息与数据经济紧密结合,全方位反馈和引导实业的发展。”
高效学习法
张琳弋教授:
兴趣是最好的领路人
“很感恩在本科期间遇到非常多的好老师,将中国经济的画卷,从商科的不同视角,一点点拼给我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流学者是如何‘用心去发现问题’,又如何‘用大脑来解决问题’。经世济民,就是以理智严谨的科学思维来实现对社会议题的人文关怀。
好像从那时起,老师们就在我心中种下了一枚学术种子,让我对更深刻更丰富地理解、分析与解决经济商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一步一个脚印,走了很多年。家人很后悔让我在国内多读了三年学术硕士,从世俗的角度看是‘浪费’了时间。但回头看,我要非常感谢那段夯实研究基础的宝贵时光,感谢包括姚洋老师在内的许多国发院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一起上课一起科研的小伙伴。
比起步步为营的规划,兴趣才是最好的领路人。只要你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有热情,就不要太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很多时候,命运自有安排。看似曲折的跋涉,是为了带给你更开阔的视野,更独一无二的体验。”
高效学习法
比起题海战术,针对错题的总结分析更为高效。通过时常回顾错题集,明确错误类型,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知识点的训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再忙也要记得抽出时间运动或放松,因为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才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解码:经管学科的“硬通货”能力
宫郑教授
宫郑教授强调,案例教学是商学院经典且独特的训练方式。通过分析真实商业情境,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复杂决策中,从而锻炼在不确定环境中识别关键问题、抓住核心矛盾的洞察力与直觉。此外,经管学院非常注重培养整体性和战略思维,帮助学生理解企业各职能如何协同、怎样与市场动态有机结合,最终使学生能够从高层管理者视角全面思考问题,形成驾驭复杂系统的能力。
汪晓樵教授
汪晓樵教授谈到,经管教育不仅重视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强调与时代接轨的创新融合。她所在的会计学专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学生有机会在较短时间内同步获取香港注册会计师(HKICPA)及中国注册会计师(CICPA)资格,打通职业发展的双向通道。
此外,专业建设也始终着眼未来。学院开创亚洲首个会计数据分析方向的本科项目,将传统会计与现代数据科技深度融合,课程体系兼具中西视野,帮助学生构建“会计+数据”的复合知识结构,真正培养能在数字经济中脱颖而出的硬实力。
张琳弋教授
张琳弋教授着重提到三种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是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通过机器学习和算法挖掘商业洞察,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二是战略规划与设计能力:明确长期和短期目标,将组织资源和外部机会相匹配,设计差异化的商业模式和价值主张。三是资源整合与协同能力:打破组织内部孤岛,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与外部合作伙伴、供应链及技术生态系统建立合作共赢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