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星
从毛衣到香烟,鲁迅近来屡屡成为话题焦点。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总是横眉冷对、神情严峻。然而,越是走近他、了解他,便越能发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更有着格外接地气的一面。比如,他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宠娃奶爸”。
早在没有孩子的时候,鲁迅就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细细读来,不禁令人感叹他的育儿观念超前了整整一百多年。针对旧时强调“父母之恩”的传统观念,他认为不应以生育之恩为由,束缚子女作为独立个体的思想与发展。他提倡这样的教育理念:“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在儿子周海婴的成长过程中,他也始终如此践行。
周海婴出生后,鲁迅极为疼爱这个孩子。为了请保姆照料孩子,他加大工作强度,多写文章赚取稿费;周海婴生病时,他彻夜不眠地守在床边。一向爱逛书店的鲁迅,开始频频光顾玩具店,精心为儿子挑选心仪的玩具。日常生活中,无论孩子如何捣乱,他从不发火,始终以朋友般的尊重对待尚不懂事的海婴,尽力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鲁迅从不吝于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亲手编写“小红象”儿歌,哄周海婴入睡;在照相还属稀罕事的年代,他就喜欢带儿子拍照,认真记录孩子的成长瞬间,并把照片赠送给友人。据周海婴回忆,只要有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鲁迅总会专门抽时间陪他去看。周海婴语文成绩不好,常让老师头疼,但鲁迅坦然接纳孩子的平凡,从不强行干预他的人生。他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记述过这样一件小事:一次家中请客,从福建菜馆点来的菜中有一道鱼丸。周海婴吃了一口后嘟囔说“不新鲜”,大家都觉得是孩子挑食,没人理会,许广平也只是又给他夹了一颗。周海婴坚持说鱼丸是坏的,鲁迅便接过孩子吃剩的半颗尝了尝,发现果然变质了。于是他认真地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在谈论如何做父亲时,鲁迅特别强调了一点:“爱己。”他说:“凡不爱己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嗜甜,有时也颇为“护食”。有一次家里只剩下一块沙琪玛,周海婴想吃,鲁迅却坦然拒绝:“按理说你可以吃,但就这一块了,你吃了爸爸就没得吃了,你还是不要吃,去找你妈要花生吧。”用今天的话来说,可谓是“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当下流行的开明教育理念,鲁迅先生在百年之前就已悟得透彻。
归根结底,鲁迅那些看似前卫的育儿观,核心其实只有一个: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而是当作独立的个体,以平等之心相待。在他心中,没有不可违抗的父权,只有无条件的、真诚的爱。这一点,从“海婴”这个名字就能看出,鲁迅虽为儿子取名“海婴”,却也明确表示,如果孩子将来不喜欢,“可随意去改”。
来源:河南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