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邻居林姐最近很苦恼——她七岁的儿子沉迷手机,写作业时总要偷偷玩游戏。一次我去她家做客,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整个晚上,林姐的手机几乎没离过手,刷视频、看朋友圈,偶尔才抬起头催促孩子“别老看手机,专心写作业”。
这让我想起教育界常说的一句话: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只会看你怎么做。
1、孩子做事磨蹭?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总“拖延”
李姐总抱怨儿子小宇“做事磨磨蹭蹭”:早上叫好几遍才起床,写作业边玩边写,晚上睡觉总要拖到11点。有次李姐急着带小宇去兴趣班,小宇却慢悠悠地收拾书包,李姐忍不住吼他:“你就不能快点?每次都要等!”
可我却经常看到,李姐自己做事也爱拖延——周末说好带小宇去公园,却因为刷手机视频迟迟不出门;答应给小宇买的绘本,拖了半个月才记得下单;甚至有时候做饭,也要等饿得不行了才开始动手。
有次小宇跟李姐说:“妈妈,你上次说带我去公园,也是拖到下午才走呀,我这不是跟你学的吗?” 李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的“磨蹭”,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的。
其实孩子对“时间”没概念,他们判断“该怎么做”,全靠模仿家长。
你总说“等会儿再做”,孩子就会觉得“慢一点也没关系”;你做事雷厉风行,孩子自然会跟着有节奏。想让孩子不磨蹭,先从自己不拖延开始——答应孩子的事按时做,自己的任务不拖沓,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珍惜时间”。
2、孩子爱发脾气?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总“暴躁”
小雅最近特别苦恼:5岁的女儿朵朵越来越爱发脾气,玩具没找到就摔东西,吃饭慢了点就哭闹,甚至有时候妈妈没满足她的要求,就躺在地上打滚。小雅每次都忍不住跟女儿“硬碰硬”,最后母女俩都气得脸红脖子粗。
有次我去小雅家做客,看到她因为找不到充电器,对着老公大声嚷嚷;看到女儿把牛奶洒在桌子上,立刻提高嗓门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朵朵在旁边看着,小声跟我说:“妈妈总这样大声说话,我也想这样。” 小雅这才意识到,女儿的“坏脾气”,其实是学了自己的“暴躁”。
孩子就像情绪的“接收器”,家长的暴躁、焦虑,都会悄悄传递给他们。你总用“吼”来解决问题,孩子就会觉得“发脾气是对的”;你能平静地处理情绪,孩子才能学会“好好说话”。
想让孩子温和待人,先从自己控制脾气开始——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耐心,孩子才能在有爱的环境里,长出平和的性格。
3、孩子说话不算数?先检查自己是不是总“不守信”
张阿姨的孙子小远,总爱“说空话”:答应好的“写完作业再看电视”,结果写一半就偷偷打开平板;跟小朋友约好“明天一起玩”,第二天却临时变卦。
张阿姨每次都批评小远“说话不算数,没人愿意跟你玩”,可她自己却经常“失信”于小远——答应小远“周末去动物园”,却因为“跟朋友约了逛街”取消;说好了“考 100 分就买变形金刚”,却因为“太贵了”反悔。
对孩子来说,“守信”不是天生就懂的道理,而是从家长的言行里学来的。
你总“说了不算”,孩子就会觉得“承诺不重要”;你能坚守约定,孩子才能明白“说到就要做到”。
想让孩子说话算数,先从自己守信开始——不轻易给孩子承诺,承诺了就努力做到,孩子才能在信任中,养成“负责任”的好品质。
写在最后
其实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长的每一个习惯、每一句话,都会在这张纸上留下痕迹。
你拖延,孩子就磨蹭;你暴躁,孩子就易怒;你不守信,孩子就失信。
那些让我们头疼的“坏习惯”,从来不是孩子“天生就有”,而是我们在日常相处中,悄悄“教”给他们的。
想让孩子改掉坏习惯,不用急着批评、纠正,不如先对着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问题?能不能先从自己调整?
当我们慢慢改掉自己的拖延、暴躁、不守信,孩子自然会跟着变好——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教孩子怎么做”,而是“做给孩子看”。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