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孔融让梨》这篇文章,为什么被选入语文教材?
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孔融的做法,得到了大人的认可,也得到了当今社会的认可。
如果孔融的做法,被大家否定了,就不会成为教材了,会消失在时光之中。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最可怕的困难,来源于身边的人。毕竟距离你最近的人,才可以伤害你。
我们要知道,一个家庭最大的内耗,就是习惯性否定。
01
前几天,小区里的张大妈,逢人便说:“我的儿子是废了,居然决定不婚不育。”
我和张大妈聊了很久,询问了其儿子做出决定之前的一些言行举止。
大妈的儿子,从小很听话,读书也努力,还上了本科。
从学校走出去之后,三五年里也没有听儿子谈什么反对婚育。
有一次,儿子吐槽:“结婚太难了,育儿太苦了,找对象都是伤害自己......”
张大妈接话:“你就是悲观主义,你就一点远见都没有。你太自私了。”
张大妈一顿话,让儿子闭嘴了。
过了几天,我和张大妈的儿子,也聊了很久。
我算是搞清楚了,他遇到一个喜欢的女孩,还有了一段恋情。但是女孩嫌贫爱富,一转身就投入他人的怀抱。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本想和母亲说一说,希望得到帮助。没想到,母亲直接否定了一切......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一个持续被否定的人,无异于时刻在接受法庭的审判。”
一个本想恋爱结婚的人,失恋了。还被父母否定了各种想法,就感觉自己再也找不到贴心人了,就觉得自己很耻辱,也可以开始摆烂。
很多子女,从小到大,都被父母否定。他们想学舞蹈,周末去游玩,少看一本书,成绩波动一次,但凡种种,都被父母否定了,压根就做不成。
被否定的孩子,觉得自己真的错了。就像做什么,都是被钉在“耻辱柱”上了,还不如不做,连和父母交流都是多余的。
还有最奇葩的,孩子分明对了,也被父母否定了。
我的舅妈,鼓励孙子,进步十个名次,就奖励电话手表。结果孙子确实进步十多名,也没有奖励。因为舅妈看到分数不高,觉得进步也没有效果。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孙子备受打击,成绩也总是提不上。
对的也被否定了,那孩子更加迷茫,分不清对错了。好事也懒得做吧。
孩子被消耗了,家庭就迟早被耗尽,毕竟家庭的接班人是孩子。
02
有一对夫妻,都在体制内,丈夫从事工程设计,妻子是办公室秘书。
丈夫在四十岁的时候,决定辞职,去一个大型工地做设计。丈夫说:“工地上,一年可以赚五六十万,有了钱就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托举。”
妻子毫不犹豫地否定了丈夫的想法。
妻子认为,体制内的人,基本是行政工作,技术含量不高,非要走技术路线,是从头开始。再说了,万一工地不稳定,这后果很严重。
夫妻多次无效沟通,丈夫很是失望。感情开始有了裂痕。
为什么夫妻会互相否定?他们是平等的关系,也相处多年,有默契了。但是他们的人生路,三观,是存在差异的。
一旦否定的话来了,两个人的差异就会被放大。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意思是说,对某个领域一知半解的人,反而会产生莫名的优越感,进而感觉自己一定是对的,别人一定是错的。
妻子在自己的领域中,做了十几二十年,滚瓜烂熟了;对丈夫的领域,也看过不少,算是半个专家。也就是妻子的认知,导致误以为自己是专家,并且用自己所处领域的认知,对丈夫的领域,进行条条框框的分析。
也可能,妻子担心失业,担心不稳定的生活,拒绝改变等,形成了对丈夫的否定。
不管什么情况,夫妻互相否定,这日子就没有办法过,两个不在一个频道。
最可怕的是,一方的否定无效,另一方执意去做,这夫妻变成了死对头,最后形同陌路。
03
一个家庭,学会肯定,很重要。
在肯定大家之前,一定要自我肯定。
企业家张瑞敏说过:“在否定别人之前,首先自我否定。”
你否认家人的时候,就是怀疑自己对人的判断,是错的。感觉很难受。
如果你否定自己“错误的声音”,你就懂得换位思考,和对方共情了。
开口否定之前,想一下自己错了吗?
大妈听儿子抱怨“不婚不育算了”,第一时间就想“不婚不育的人没远见”,第二时间想“儿子为什么会这样”。用第二时间想到的话,就可以了;同时推翻第一时间的话。
做一个自信的人,然后才会对家庭自信。
也常常鼓励家人,学会自信,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家庭更容易求同存异。
在肯定大家的时候,先听对方把话说完,然后进行思考,提出建议,而不是要求。
《论语》有言:“智者思其所言,愚者言其所思。”
你都没有和对方一样的想法,你凭什么判断对方是错的?
还是多听具体了,把对方的想法搞清楚。再自己开口。
顺着对方的话去思考,你会想明白很多。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也会想通透。
用对方的大脑,想对方的言行举止,这是家庭的共情力。
否定是本能,否定之否定是本事。
一家人过日子,一定不做差评师。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