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是孕育希望的春日花园,孩子们是待放的花苞、拔节的幼苗。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天地里,教师是指引方向的灯塔,而保育员则是那缕温柔却坚定的光,默默呵护着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黄知秋老师,便是这缕光中温暖的一束,用两年时光,在平凡的保育岗位上,书写出充满爱与责任的动人篇章。
从“迷茫”到“觉醒”:重新读懂“保育”二字
两年前,黄知秋怀着复杂的心情成为幼儿园保育员。起初,她对这份工作充满抵触:无论寒暑,总是最早踏入园区;没有教师在阳光下起舞的浪漫,也没有讲台前挥洒的青春,只有厨房的雾气、餐桌的声响,以及日复一日繁琐、单调的重复。“默默无闻”四个字,曾是她对这份工作最强烈的感受。
直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撞开她的心扉,让她彻底颠覆对“保育员”的认知。她渐渐明白,这份工作虽不耀眼,却承载着孩子们的日常起居与身心健康;看似平凡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守护生命成长的重要一环。从那一刻起,她放下迷茫,带着敬畏与热爱,全身心投入到这份“藏在细节里的事业”中。
以爱为匙:撬开“小蜗牛”的心扉
开学季的一个阴天中午,黄知秋像往常一样巡视小二班教室,一个蜷缩在角落的小小身影闯入她的视线——那是骏骏,他不与同伴嬉闹,不回应呼唤,脸上挂着泪痕,像一只把自己紧紧裹进壳里的小蜗牛。“孩子关上心门时,最需要的是爱与陪伴。”自学过心理学的黄知秋,决定用温柔与专业,做吹开他世界的那阵风。
从那天起,骏骏成了她的“特殊朋友”。每天清晨,她都会在园区门口等他入园,悄悄和骏骏妈妈交流育儿心得;在教室里,她总陪着骏骏搭积木、做游戏,拉着他融入集体,目光紧紧追随着他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当骏骏第一次用眼神短暂回应时,她立刻递上他喜欢的绘本,笑着夸赞:“你刚才看着我啦,真厉害!我们一起读好不好?”
面对骏骏的情绪,她坚持“共情式陪伴”:玩具被碰倒哭闹时,她先轻声说“玩具掉了,你一定很着急吧”,接住他的情绪再陪他整理。渐渐地,骏骏开始用“要”“玩”等简单的词表达需求;后来,他主动把积木递给同伴,追着老师分享画纸上的太阳;如今的他,能和小朋友们奔跑欢笑,会大声喊“老师好”,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光。
一次游戏后,骏骏仰头定定地看着她,小声说:“老师,你……真像我的妈妈!”这句话让黄知秋瞬间红了眼眶。她知道,自己不仅撬开了“小蜗牛”的心扉,更真正读懂了保育员的意义——用爱做桥,能让每个孩子都勇敢地伸出触角,拥抱这个世界。
以责为盾:关键时刻的“生死时速”
刚入职时,黄知秋也曾因不熟悉工作章法手忙脚乱,常常累得气喘吁吁。但在一次次实践中,她渐渐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更在危急时刻,用专业与果断守住孩子的安全。
那天,她打扫完教室后突然一阵晕眩,刚坐下歇气,就看到一个孩子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来不及多想,她立刻飞奔过去,发现孩子口吐白沫、眼睛反白,额头滚烫——是高温惊厥!她知道,这种情况分秒必争,稍有耽搁便会危及生命。她一边反复呼唤孩子的名字,一边紧紧抱着他冲向保健室,直到把孩子交到医生手中,才敢稍稍松气。
看着孩子脸色渐渐红润,脱离危险,黄知秋虚弱地跌坐在凳子上,后背早已被汗水浸湿。那一刻,她更加坚定:保育员的工作里,藏着“生死关头”的责任。看似平凡的日常,实则是时刻准备着的“战斗”,而守护孩子的安全,就是这场“战斗”的终极目标。
从迷茫到坚定,从“旁观者”到“守护者”,黄知秋用行动证明:保育员或许是幼儿园里“不起眼的小石子”,却为孩子们铺就了安全的成长之路;或许只是“一缕微光”,却总能精准照亮每个孩子需要温暖的角落。这缕光,像妈妈的手般柔软,像爸爸的手般敦厚,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最动人的“生命守护诗”。
来源:文山市第二幼儿园黄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