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
一份小学新生名单引发热议
近日,德州市天衢东路小学迎来一年级新生报到。不少新生的名字如“扶苏、知潼、邕熙”等,令人惊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还有更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名字,青岛一所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作自我介绍,“丛鹿鸣、喻诗越、方胤旭、林见溪、沈听澜”等,与十年前风靡一时的“子涵、梓萱、浩宇、欣怡”等爆款名字形成鲜明对比。
北京语言大学命名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查显示,采用诗词典故的新生名字占比已达38.7%,较2015年增长近三倍。
还记得昔日那些爆款名字吗?
2022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二〇二一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了当时的流行趋势。
2021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男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沐宸、浩宇、沐辰、茗泽、奕辰、宇泽、浩然、奕泽、宇轩、沐阳。其中“沐宸”使用人数达到2.3万,登顶榜首。
女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若汐、一诺、艺涵、依诺、梓涵、苡沫、雨桐、欣怡、语桐、语汐。其中“若汐”使用人数达到1.8万,成为女性新生儿名字首选。
姓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从春秋时期取名讲究“五类”“六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双字并盛用“之”字,再到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以辈次取名的习俗。
从近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名字越来越强调个性化和文化内涵,家长们在给孩子取名时更加注重独特性和寓意,而非随大流选择常见名字。
不少网友直呼“画风变了”“‘子涵梓萱’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些名字又有文化又不撞款”、“这届家长起名用心了,比一堆同音不同字的‘梓’字辈看着舒服多了”!
青年时评
惊艳众人的新生代名字,浸润着国风之美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扶苏、知潼、邕熙……又是一年开学季,一批崭新的名字随一年级新生“惊艳登场”,这一代孩子的名字更凸显东方意境。
这不仅是名字风格的变化,更折射出新一代父母审美趣味与文化观念的深层转变。从“好听好记”到“独一无二”,从追求流行到回归典雅,名字不再只是区隔个体的符号,更成为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首诗”,是一份承载期望与祝福的“人生剧本”。
仔细看看这批新名字,不难发现三大特征:古典意象的复兴、文化符号的提炼、独立气质的期待。诸如“思源”“浛妤”“千桐”等,既有诗词出处,又隐含家风传承,更体现出一种从容的文化底气。
张爱玲在《必也正名乎》中写道:“为人取名字是一种轻便的,小规模的创造。”这代父母正是在这“小创造”中,投射了自己对传统的重新理解、对个性的极致追求。
从“子轩”到“知潼”,不仅是几个字的更替,更是年轻父母对名字寓意的观念转变:从追逐流行文化,转向挖掘本土文化;从“希望孩子不落后”,到“鼓励孩子成为自己”。每一个不一样的名字,背后都是一个被认真对待的童年、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生命。
这种现象背后,离不开两个核心推动力。一是父母群体对名字品位的时代变迁,二是社会层面传统文化热潮的持续升温。国风文化为家庭命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与审美基调。
当然,命名可以讲究,但不必过于苛求。一个真正的好名字,不在于用词有多生僻、意境有多高远,而在于它能否陪伴孩子从容成长,能否承载父母的深情与智慧,最终内化为孩子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说到底,名字再惊艳,也比不上孩子脸上那抹纯真自信的笑容。
开学时刻,无数双稚嫩的小手在作业本上一丝不苟地写下名字。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即将起航。愿每一个小“扶苏”、小“知潼”,都能在名字中汲取文化滋养,在家庭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本期素材来源:青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