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郑耿锋(中间)作为大四本科生在赵东元(左一)组里参加春游的合影。
在知识迭代加速、信息获取便捷的今天,一位优秀的老师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老师不仅是学生科学研究路上的点灯者,更是攀登科学高峰时的托举人。”这是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郑耿锋对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解读。
在郑耿锋获得过的数十项荣誉中,一半和科研相关,另一半和育人相关。他不仅连续六年获评过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也获评过复旦大学的十佳教师 “钟扬式好老师”等一系列荣誉。
如何为人师者?郑耿锋说,给他最多启迪的,还是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
当郑耿锋还是一名复旦大学本科生时,就有幸接受了赵东元的指导。那是1999年,郑耿锋在复旦化学系读大三。对科研只有懵懂认知,仅凭借着一份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他就壮着胆子敲开了刚归国不久的青年教师赵东元的办公室大门。彼时,赵东元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尚在初创期,郑耿锋成了团队里为数不多的本科生之一。
“对于科研,我们本科生的认知都还停留在教材描述的那些实验和定理里。但是,赵老师没有因此就对我拒之门外。”郑耿锋坦言,当时他看不懂什么文献资料,“只能靠赵老师一点点教”。正是在赵东元的指导下,郑耿锋本科时期,就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第一篇科研论文。
如今回忆起来,郑耿锋说,比起知识层面的指导,导师给他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完成了科学思想的启蒙”。平时,在和学生交流时,赵东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提示是:“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创新点?什么是真正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而且,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赵老师课题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他和学生在实验室里同进同出,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会及时交流、互相促进。”正是在这样开放、平等的环境中,郑耿锋开始逐渐领悟:真正的创新不是表面上的标新立异、热闹纷呈,而是来自一个人对某个领域内核的深刻、具体的理解。
“后来我自己也成为了导师,更加领悟到,原来赵老师在带我们的时候,就毫无保留地把科研最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论分享给我们了。”郑耿锋始终认为,这种科学思想的传承,比任何具体的实验技能都更宝贵。
2010年,郑耿锋从美国完成博士后工作,加入了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赵东元又为包括他在内的多位青年学者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平台和机遇。入职没多久,郑耿锋就承担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正是在这样的信任中,他逐渐完成了从学生到团队负责人的蜕变。
“老师能放心地给年轻人成长、历练,甚至失败的机会,这是非常宝贵的,也是难得的信任。”也正是这份深厚的信任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让郑耿锋有更足的底气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为如今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打下良好基础。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带领的功能介孔材料团队获评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郑耿锋也是团队成员之一。
如今,郑耿锋也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他同样也建议学生,在科研过程中能通过高效的思考,关注真正核心的问题,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方法和路径,持续培养可进化的学习基因和能力——这些传承于恩师赵东元的理念,郑耿锋希望也能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