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田县泮洋乡的青山绿水间,有这样一对夫妻教师,他们名叫张啟存和施赛云。1991年与1992年,他们先后从宁德师范学校毕业,随后人生轨迹紧紧交织,共同奔赴上洋、瓦坑、大圪、凤竹等地的村级小学,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坚守。他们用粉笔书写青春,用爱心点亮梦想,诠释了“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要的是慢工细活”的深刻内涵。
初心:扎根山乡,用知识为孩子们“破冰”
初登讲台时,他们满脸青涩,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在条件最为艰苦的上洋小学,他们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们的朋友和亲人。面对该校原先小升初升学率为零的困境,他们心急如焚,日夜加班加点,潜心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打破了僵局,让一大批高山上的孩子第一次有机会走进初中课堂,为他们的未来开辟了新的可能。“让山区的孩子们能够依靠知识改变命运”,这个朴素的信念,从那时起便成为他们一生践行的诺言。
仁爱:一笔一划总关情,细微之处显大爱
他们对山区的贫困感同身受,总是默默地付诸行动。二十多年前在大圪小学任教时,他们为单亲家庭王杰兄妹免除学杂费,这一平凡的善举,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二十多年后,已成家立业的王杰带着妻儿专程前来拜访感谢师恩。即便在学生日渐减少的凤竹小学,他们的匠心也从未褪色。施赛云老师发挥美术特长,让斑驳的围墙变成“会说话”的育人画廊;他们高度重视写字教学,引导孩子们在一笔一划中端正态度、感受汉字之美。他们相信,教育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细微之处。
开拓:引来源头活水,润泽莘莘学子
他们深知,乡村教育不能固步自封。为此,夫妻二人积极奔走,多方引入社会资源,为平静的校园注入活力。他们注重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例如,为贫困学生联系了福建工程学院的教授夫妇和爱心企业进行长期资助,并教导孩子们通过书信汇报学习,懂得感恩。这份跨越山海的关爱持续至今,已帮助学生顺利步入大学校园,真正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三十载春秋,青丝渐染霜。他们从风华正茂的师范生,成为了山乡教育最坚定的守望者。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证明了最持久的力量,正源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与用心。
来源:新山水泮洋
编辑:程雨凝 罗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