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院长开学致辞来了
创始人
2025-09-12 04:33:04
0

新学年伊始,各大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们为新生带来了精彩致辞。我们整理了其中几位院长的发言内容或核心观点,希望能为新传人提供指引和借鉴。

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

践行“为己之学”,成就人生价值

各位2025级的新同学,欢迎你们来到燕园,来到"新传",开始人生新的阶段。

关于新闻与传播学科的价值,一直有许多议论。毫无疑问,未来的新闻与传播学科,一定会面临诸多冲击,但同时,这个学科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期。

技术的变化,在给人类的传播活动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全新的问题与挑战。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与挑战,创新建构新闻传播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时代责任,这是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的大时代。

人工智能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然,也改变了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面对的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人机协同的时代。

第一,工业社会的学科分类,有可能会发生改变。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划分,是工业社会的现象,而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有可能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希望用自然科学的办法研究人类社会,首先要承认这是一种进步,而且百多年来,社会科学也确实有与时俱进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用研究自然的方式来研究社会,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推动世界的可计算性的同时,使得社会科学不断努力却做不到的科学化研究,变得越来越方便和简单,各种社会模型越来越丰富,准确性和预测性越来越高。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恰恰解决了过去人类想解决却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这种冲击有可能使得社会科学被化解为两个方向:一个是越来越软,即社会科学的人文化,第二越来越硬,即社会科学的工科化。这种变化不仅是我们新闻传播面对的挑战,而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面对的挑战。由于新闻与传播学科在其中是处在一个枢纽的地位,所以对整个变化最为敏感。从学科发展来看,新闻与传播学科如果不被消解,必须要进行重构。首先,把被人工智能替代或赋能的操作部分弱化,同时,加强人文学科的厚度,提升基于人文视角对技术发展与传播变化的审视与批评力,另一方面,增加学科的硬度,同技术变化进行跨科学协同,把握技术逻辑,保持立足前沿的前瞻视角,进行研究与培养人才。这种重构是北大新传现在正在不断努力的方向。

第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会有非常大的改变。我们正在适应的是一个教学相长主导的教育变革。今天,对我们的老师来讲,优势在于对现有理论与方法的熟悉与掌握,但是,这些理论有可能正在过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改变。而对各位同学来说,尤其是07年08年出生的本科生同学,应该说你们是生活在数字化的环境中的原住民,对数字化有着非常充分的体验与认识,在数字化的应用与操作经验方面,你们至少不亚于教你们课的老师们。而且,在未来的变化中,老师面对的问题也与你们面对的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这个时代的教育,教学相长会变成一种主导性的方式。在带你们研究问题的时候,老师也在学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从老师这里吸取理论的滋养与方法的指导。另一方面,这种未来的教育模式,还要考虑人机协同的因素。总之,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正在重塑数字化教育模式。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探索和建构起更加成熟的数字时代的教学相长、人机协同教育模式。

第三,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理念和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机协同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呢?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类活动尤其是传播活动的新的主体。从学习能力来看,人工智能一定在很多方面超过人类。今年上半年请陈平原老师举办了一次讲座,讨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在讲座中他说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应该推崇“为己之学”,让我大受启发。

在论语中,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后人把这句话概括为“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我自己的理解,所谓“为己之学”,是一种以人为主体性的学习,这个“己”不是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应该把它理解为人的主体性。当人工智能成为主体,我们当然要回归强化以人为主体性的学习。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的很多能力,在这个时代,人类学习的目的,功利性会减弱,学以成人的主体性会加强。所以这个“为己之学”虽然是先贤讲的,但是今天反思一下,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为己之学”,宋明理学大师如程颐和朱熹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首先我们到底为什么学习?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回到“为己之学”,学习的动机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主体价值,不是为别人学,或者直接的功利目的而学。既然学习是为己之学,以不断提升自己为尺度,那么其实也就不用计较外在的“卷”。

从为己之学的角度,如何进行学习?朱熹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要把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自己的体悟,提升自己的内在品德,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而不只是外在的汇集知识与展示学问,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赶时髦,学会问题意识,学会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只有这样,才能得之于己,拨云见日,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这样学习的效果如何呢?程颐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如果践行”为己之学”的话,最终你会“成物”,也就是成就社会、成就众生,你是真的可以把自己的价值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但如果你是坚持“为人之学”,最终的结果是会“丧己”,失掉自己。

在人工智能时代,能不能让我们重新思考“为己之学”?践行“为己之学”?以“为己之学”,体悟“得之于己”,以“成物”为志向,面对“卷之又卷”,面对这种技术的变化,保持一种静气;以为己之学,强化自己的主体性,吸收北大的人文传统,掌握社会科学的前沿技能,在吸收和批判中立足前沿,建立平衡感,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自己的社会价值。

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戏,已经拉开序幕。无论是否愿意,你们都已经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你们都已经是剧中人。这个舞台是你们的,这个剧本也是由你们书写的,希望各位传承北大学统,以“为己之学”成就自己,在这场历史大戏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希望你们不断努力,成为国家栋梁、全球精英。

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

努力在实践中理解思想的价值

尊敬的柳院长,各位老师,各位新同学,大家好:

在清华园最美的季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在这里迎来了学院最美的新面孔,这就是2025级的所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新生。你们为清新一脉增加了新的风采。同时,今天又是一个特殊的美好日子,在全国第41个教师节我们召开开学典礼,也是向所有为人才培养作出贡献的老师们致以最美好的祝福。你们辛苦啦。

根据数据,今年入学研究生新生总共14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1人,博士研究生29人。同学们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墨西哥、伊朗、圭亚那、摩洛哥、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5个国家。前置高校分别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余所国内高校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美国杜克大学、密苏里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伊朗德黑兰大学、越南国民经济大学等海外高校。

在座的140名小清新中,其中男生36人,女生104人。在中国籍学生中,硕士研究生籍贯来源最多的前三个省份是河南省12人、浙江省9人、山东省和河北省并列7人。博士研究生籍贯来源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是福建省4人、湖南省3人、浙江省3人。研究生新生中土象星座人数最多。其中摩羯座和处女座以12人的微弱优势居于榜首,人数最少的是射手座,一共有5位同学。同学们中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82年10月,是一位持之以恒学习的好同志,最小的出生于2004年10月,是还不到21岁的研究生小朋友。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本届新生中,E人比I人多,没对象的比有对象的多,会做饭的比不会做饭的多。你们看,在上述研究中,我采用了量化统计、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的科学研究方法和随便抽样、四处打听的不科学研究方法。但是这足以让我们对于学院今后的文化氛围和生存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里,谈论文化和生存是一件很艰难但是很重要的事情。生存能力决定了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能否赢得一席之地,而文化氛围决定了我们在社会发展中能否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更重要的,是谈论我们在研究生阶段应当真正培养和形成的思想观念,这和生存、文化一样,将会伴随你们的一生。

新闻传播是一门叙事的科学,因此叙事者所具备的思想和观念,决定了叙事的内涵和外延。新闻传播工作者能否不动摇,建立起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且在众声喧哗风云变幻的网络化、智能化甚至是极端化舆论环境中保有定力,取决于自己的思想有没有扎根的土壤。佛教《楞严经》中有一句话叫“历事炼心”,讲的就是只有经历了实践才能更好地修炼自己的内心,形成真正的思想。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25年前,我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新闻传播专业。我的老师中,有一位今年刚刚去世的蓝棣之教授。他是20世纪80年代的症候派诗人,也是我当时现代文学史课的授课老师。我记得蓝棣之先生的现代文学史期中考试是没有试卷的。蓝老师进教室以后,在黑板上写了十部小说的名字,然后要求每位同学就每部小说写出三个细节,每个细节三分。我们当时都很惊愕,当然也准备不足。蓝老师的意思非常明显,学文学史,就是要看书,没看过书,无从谈起文论。

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塑造了我的研究观。清华的文科教育中有一个非常清华的特点,那就是“无一物无来处,无一物无去处。”无一物无来处,讲的是每一个观点,都要有思考、有来源、有依据,有实践。无一物无去处,讲的是清华人的学问,随时都要建立在中国大地上。每一份研究,无论时间长短,最终要真正服务于这个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

因此,我想提出三句话,请同学们在你们未来的学习生涯中记下来,每每遇到你的研究问题或者实践问题,都把这三句话拿出来问一问自己,找一找答案。

第一句话,举个例子。这讲的是观察能力和积累能力。为什么凡事都要举个例子,因为例子就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的实践。新闻传播工作深深植入了今天的社会发展,如果一个观点,连例子都举不出来,它很可能就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举个例子,要求每个人都能深深了解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不断积累作为新闻传播事业的素材,将生活和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二句话,你啥意思。这讲的是追问能力。为什么要追问?因为追问能够揭开复杂的面纱,找到每个人都能听得懂的答案。这样的答案,才是新闻传播事业和研究应当具备的答案,也才是真正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所信服的内容。学问不是艰涩才高深,而是通透才有益。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要追问,在新闻工作中更要追问。你啥意思,是对于具体内涵的不断追问。

第三句话,怎么证明。这讲的是科学能力。新闻传播是一种叙事的科学。既然是科学,那就应当能够证明。即便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社会科学用广泛的社会数据证明,人文科学用真实的案例和体验证明。证明的过程,是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也是践行唯物主义的过程。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理论,在中国大地找到自己的方法论,这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结合的成果。

举个例子!你啥意思?怎么证明。这三个简单的问题背后,要求我们从实践中探索、形成和检验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三句话的核心,都是要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了解中国实践的新闻传播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成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首先应当学会实践,才能更多地从实践中形成思想、检验思想。在实践中检验思想,能够使我们的思想真正扎根现实,拥有在任何嘲讽和诘问中拥有自信的本钱。

众所周知,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中。所有的变局,对于缺乏实践和思想的人,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中,我们已经给自己建立了舒适区,形成了路径依赖。今天这一切都有可能被打破、被颠覆。就像乌德里希·贝克所说,当一切我们原本以为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坚持我们的主张,取决于我们是否还具备在不同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当报纸、电视消亡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在人工智能的环境中继续讲好故事,并且坚定我们的思想。这就是研究生阶段,老师和同学们要共同回答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存在于即将消亡的那些教科书上,而在于我们新的一轮实践中。

同学们,你们在2025年加入“清新”大家庭。这是不平凡的一年。在80年前,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打赢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周之前,中国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仪式,纪念胜利80周年。关于这场战争的所有记忆,最终都归于每一场战斗、每一个英雄和每一次冲锋。这场战争留给我们的所有记忆,是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伟大斗争实践,是从每一场战斗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思考。

最后,祝大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一路清新,光彩无限。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

相信未来,你们站在正确的一边

各位同学、校友、业界导师、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三天前,学校的新生开学典礼在光华楼前的“光草”上举行,“露天烧烤”让你们领教了魔都酷暑的余威,但也喻示复旦欢迎各位的热情。今天新闻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我们转场到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可以把温度调到我们体感最舒服的刻度。今年,我们迎来了377名新生,其中,本科生121人,硕士生207人,博士生49人,还包括留学生73人。同学们是复旦第三个甲子的第一届学生,四年后,是复旦新闻学院百岁华诞。你们的到来,为120周年的复旦注入新鲜血液,因为你们的选择和努力,使得复旦新闻的薪火百年延续。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复旦新闻学院全体老师,祝贺各位成为复旦新闻人!感谢你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托付给复旦!感谢你们加入复旦,加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同时也感谢今天专门莅临开学典礼现场的顶尖传媒人驻校计划特聘研究员和业界导师们!

时下,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甚至看空的专业。当一个专业遭遇社会集体冷落、遭到社会成见嫌弃的时候,各位同学未被噪音干扰,不被流俗绑架,主动拥抱理想,奔赴真爱,在此,应该为你们的选择点赞。超越功利之用的“无用之用”即是大用,超越专业边界的“无学”方为大学。在传播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高频行为,千行百业都与传播“密接”的今天,在人人都是报道者和评论员、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泛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专业非但不应被冷落嫌弃,更应得到尊重和仰望。你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入场,不是为了收割,而是因为值得。即便眼前有万般艰辛,我们依然有信心。请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浮云背后,阳光高照;千帆过后,万木争春。相信未来,你们站在正确的一边。

各位同学,复旦时间开始了。未来有无限可能,也有无数的不可能。每一位复旦学子都有自己的大学想象,每一位复旦新闻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梦想。选择和主动都在你们手上,关键看你们的行动和努力,也看我们老师们的表现和付出。请同学们放下此前的骄傲与成功标签,清空归零后轻装上阵。你们进入复旦,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单向度地接受教育,而是积极的能动者、大学建设者。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复旦;你怎么样,复旦就怎么样。你们不是过客,而是主人。复旦的卓越与有趣,不是由老师的单方面定义的,而是依靠各位一起发光,共同成就的。你们每一位的日月光华、涓滴日常都是复旦风景的重要组成。

要成为卓越而有趣的复旦新闻人,阅世与读书,好学与力行,一个都不能少。既要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的志向和心气,也得有安心读书的定力与静气。世界纷纷攘攘,表象、假象、后真相乱云飞渡,给我们洞察、把握真实世界带来了极限挑战。在无边的挑战面前,传媒业遭遇全方位的冲击,专业护城河破防。不少人智力短路,理想破损,底线失守。但挑战孕育机遇,时势锻造新闻传播专业的韧性与锋芒。值此时节,该是你们这一代新闻人出场了。能飞多高多远,既取决于你们翅膀的力量和心肺的动力,也取决于你们的眼力和脑力。极限挑战,需要极致专注。但我们遗憾地发现,如今有的大学生心流不再清澈,专注力遭遇各种拦截,没有耐心完整听完一堂课,不能静心读完一本经典,安心读书已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青春作伴好读书。请各位莫辜负大学读书美好的时光,潜心向学,安心读书。书中乾坤大,与那些最强大脑对话,与那些高贵的灵魂交流,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些现实中困惑我们的问题,其实书中多有答案。我们读书有多用心,决定了我们在世界中走多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应是我们复旦新闻人的标配。

成功的大学教育是教学相长的,师生之间彼此照亮,互为成就。真正的大学教育,不是整齐划一、用一把细刻度的尺子去度量各有所长的你们,简单、粗暴地用绩点去标签所谓的成功与失败,而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唤醒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热爱,点燃学生的内心之光。理想的新闻传播教育,不是把学生困守在大学的围墙内,填鸭式的知识灌输,短线的技能集训,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要把学生带到热气腾腾的世界,带到热辣滚烫的新闻现场,并能用所学的知识理论,找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呈现世界的路径与方法。

我们也努力把大学变成更接近你们理想的模样。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都在努力改变。今年,复旦启动了3.0版教育教学改革,3.0版教改改革最核心的目标,是赋予同学们自主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权利和能力。项目化的招生和培养方式,“2+X+Y”的立交桥式培养体系,为你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机会。作为3.0版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院系,新闻学院对课程体系、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改造和升级。启动了本研融通项目、双学位项目、卓越社科人才项目等一系列改革动作。这些都在证明:复旦新闻学院在与时俱进,努力奔跑,我们不会懈怠,也不能懈怠,不会辜负国家、社会以及各位的期待与重托。复旦新闻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托举和加持,离不开传媒业界和校友们的鼎力相助。今天,莅临现场的数十位顶尖传媒人和业界导师,一起加入复旦新闻学院师资团队,组成双师天团。其中,有在业界叱咤风云的传媒业领袖,有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有范敬宜教育奖获得者,也有在海内外享有声誉的知名学者,有顶配的双师天团一起为你们导航、护航,陪你们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你们的复旦时光不会被辜负,你们的选择一定不会错付。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院长周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办了2025年研究生新生见面会,院长周勇作总结发言。他从新闻学科教育的整体布局入手,介绍了人大新闻学院在学界的重要地位,并回顾了学院“三源合流”的悠久历史。周勇着重介绍了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和生态型培养体系,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争取加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勇往直前,不负韶华。

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林升

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林升栋院长围绕“新传的本质”“厦大新传的传承”“新生的成长方向”三个维度展开分享。在谈及新传本质时,他强调,面对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冲击,技术越发达,人的价值越凸显。新闻传播的核心始终是“连接、沟通、唤醒”,新传学子需以专业能力守护真相、传递善意、推动进步。

回顾学院历史,他指出,厦大新传自1921年创办“新闻学部”起便坚守“敢为天下先”的传统,从设立中国第一个广告专业到如今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智能媒体演播中心等平台,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学子搭建“理论+实践”的成长舞台。

针对不同阶段的新生,院长以精炼的四个“人”字向新生寄语:希望本科新生做“探索人”,善用厦大资源培养跨学科思维;硕士新生做“研究人”,在现象与数据中提炼观点、完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博士新生做“破壁人”,敢于挑战学术范式、推动跨界融合;全体新生更要共同做好“责任人”,牢记传播既是权力更是责任,坚守新闻伦理与社会规范。希望大家以“凿壁引光”的毅力与“止于至善”的追求,在厦大新传面朝大海、心怀光明,书写独特的青春传奇。

西安交通大学

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

在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院长汪文斌回顾了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理念,指出学院当下正紧抓发展机遇,以“入主流、有特色、高水平”为目标,聚焦智能传播、产教融合、国际化三大核心战略,构建“人工智能+传媒”“文化+科技”的交叉学科体系,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平台。

他嘱托新同学要持续进行“漫长又陡峭的攀登”,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做“有思想的传播者”,掌握先进技术工具,坚守价值判断,以思想洞见时代;二是做“跨学科的叙事者”,打破学科壁垒,用新文化业态讲好中国故事;三是要做“有根脉的践行者”,用脚步丈量山河、用镜头记录时代。希望新生同学们要带着交大的底气与新闻人的热忱,在新媒体学院收获知识、友谊与成长,度过充实难忘的时光,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清小新、澎湃新闻评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厦大新传说、西安交大新媒体学院、

编辑| 胡炜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以教育家精神为帆 以关爱幼儿为... 明威中心幼儿园的大家庭里,藏着一群默默奉献、爱心满溢的优秀教师。他们以温柔目光见证每个孩子的成长点滴...
@谢坤看见 | 镇坪县上竹幼儿... “哥哥,这个积木要怎么搭才能变成长长的火车呀?”“妹妹别着急,我教你把它们一块一块对齐就好啦!”近日...
四版【金轮法王】对比,哪一个演... 金轮法王,是金庸武侠作品《神雕侠侣》中的人物,因擅使金轮作为自己的兵器,由此得到了“金轮法王”的称号...
教师节,东城教师分享从教感悟 9月9日,在东城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座谈会上,该区教师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
交通运输部致信慰问行业全体教师... 交通运输行业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谨向交通运输行业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
准备冲!杭州七大国际部开启26... 对于杭州的家庭来说,想要转轨国际教育,公办国际部是很一个很重要的选项。 因为公办国际部有诸多的优势—...
政治盟友遭枪杀后,特朗普团队加... △美国特勤局反狙击小组(资料图)当地时间9月11日,总台记者获悉,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查理·柯...
广州廖一帆爸爸火了!硬刚家委会... 新学期才刚开始,许多家长就已经感到身心俱疲。 如今孩子上一年级,完全不是过去那个“背个书包就能自...
启航新学期 逐梦新征程 永州市... 红网时刻新闻9月11日讯(通讯员 蒋宏群 李红喜 文群英)9月9日上午,永州市综合职业中专校园内彩旗...
晚潮|我的老师谢培生 潮新闻客户端 汪菊珍 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姓谢,名培生,是个三十多岁,温文尔雅的女性。 谢老师站在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