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才刚开始,许多家长就已经感到身心俱疲。
如今孩子上一年级,完全不是过去那个“背个书包就能自己去学校”的时代了,从开学前的打扫教室、准备物资,到开学后的作业辅导、接送打卡,再到学校布置的各种家长任务,几乎每一步都需要父母亲自参与。
有人调侃,现在孩子上小学,家长得先“陪读”六年,工作和生活节奏全被学校牵着走,这种氛围下,广州一所小学家长群里发生的一件小事,很快引发全校关注。
一位叫廖一帆的爸爸,硬是把家委会的一条“收费通知”,掀成了一个全校性的话题。
事情起因并不复杂,开学才几天,家委会突然在班级群里发消息,说要收取每位家长300元班费,用于孩子们的日常活动、班级布置等开销。
看似合理,但廖一帆立刻警觉,他首先不知道这个家委会是怎么成立的,也不知道是谁选出来的,突然就出来收费,让人感觉像被迫缴纳“班级会费”。
这位家长认为如果家委会没有经过全体家长的民主选举,就不能代表大家随便要钱,更不能把收费搞成理所当然,廖一帆直接在群里提出质疑,要求公开家委会的产生过程和费用明细。
这一举动,瞬间让不少平时沉默的家长开始跟着发声,表示自己也不清楚家委会的情况,希望能把收支说清楚。
一开始,群里大多数家长都选择沉默,虽然心里觉得收费不合理,但更多人想着“算了吧,钱交了就完事,别让孩子受影响”,大家都怕孩子在学校被穿小鞋,这种担心让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可廖一帆不愿忍,他直接在群里发言,态度非常明确:家长对于学校活动和费用有自主选择权,不是学校一句话就必须执行的义务,家委会没有得到大家的公开授权,就不能擅自收钱,更不能用群通知来施压。
廖一帆的发言让群里气氛立刻紧张起来,有人劝和,说别把事情搞大影响孩子,有人搬出“为了孩子好”的理由,试图道德绑架,说不交钱就是不支持班级建设。
甚至还有家长为家委会辩护,强调他们是义务劳动,既累又不讨好,却还要被质疑。
面对这些声音,廖一帆保持冷静,直接回应:讨论的不是谁辛苦,而是规则是否合理,没有授权就收费,是权力越界,不管谁干得多辛苦,都得遵守规矩。
一时间,他的话把问题的焦点重新拉回规则和程序,而不是情绪和道德,就在大家争论不休时,一位自称“理智”的家长跳出来调解,说钱主要用在班级日常开销,其中包括“空调费”。
这句话让廖一帆立刻警觉,因为教育部门早就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空调费,这笔钱应该由财政统一承担。
也就是说,这个费用不仅不合理,还可能涉及违规收费,消息一出,家长群瞬间炸锅,很多原本沉默的人都开始发言,要求学校和家委会解释清楚。
空调费一被提出来,有人赶紧出来补救,说那是别的班收的,不是他们班的事,但廖一帆并不接受这种解释,他很明确地指出:不管是哪班,只要收空调费就是违规,必须查清楚,不能用“我们班没收”就把问题糊弄过去。
这句话直接把矛头指向学校层面,家委会负责人也不得不站出来发了一大段解释,甚至私信廖一帆,希望他别再群里说,想私下把事情解决,但廖一帆拒绝私下沟通,他强调事情必须公开透明,所有家长都有知情权。
在压力之下,这位家委会负责人最终表示“能力不足”,提出退出家委会,虽然没有正面承认收费违规,但这已经等于默认问题确实存在。
可是廖一帆并没有就此收手,他把整个事件从头到尾整理成书面材料,详细记录收费流程的不规范、班主任在群里的敷衍态度、沟通中的推诿,并把这些都上报到教育部门。
这样一来,事情彻底从家长群的内部争论变成了上级部门介入调查的正式事件。
这场风波引起了不少家长的敬佩,原本大家都觉得“交了钱图省事”,没想到有人能顶住压力把问题捅破,还把违规收费曝光到教育局。
很多家长私下给廖一帆发消息,称他头脑清醒、逻辑硬核,能一个人对抗整个群体的压力而不退缩。
他的行动不仅保护了自己孩子的权益,也为其他家长撑开了一个新的空间:面对不合理的潜规则,不是只能沉默,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
这件事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班费纠纷,但实质上推动了规则回归公开透明,也提醒学校不能再把负担随便甩给家长,它让家长们看到,沉默不是唯一的选择,公开质疑和理性抗争同样可以改变现状。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