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开学已经两周了,我也从小学家长晋级为初中家长。
说实在的,打从孩子六年级后,我心里是忐忑的。
如今开学两周了,第一周军训+学习,第二周开启了初中的校园学习生活。
看着孩子默默背诵、坚持练习,就是这两周内的转变。看似两周时间不长,但越快适应初中生活的孩子,在学习上越是能快人一步。
看着孩子的变化,总结4条实用心得,句句实在话,给大家一点参考。
一、好习惯:别让“晚睡”拖垮孩子的上课状态
小学时,我们步行10分钟到校。8点到校,孩子7:20起床也不会迟到。
但中学离家比较远,上学时间又早。再加上早上堵车,为了不迟到,孩子6点多就得起床。
晚上学习到21:00-22:00,第二天6:00又要早早起床,觉不够睡,白天犯困、上课练练打哈欠的情况屡见不鲜。
孩子白天犯困,听课效率自然打折扣,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进步得缓慢,甚至可能下滑。
因此,盯紧孩子的作息时间,别让“晚睡”成为拖垮学习状态的“隐形杀手”。
二、学习规划:用“合理规划”帮孩子明确目标
初中的孩子,除了学习,仍处于长身体+脑力劳动的阶段,他们同时仍然会贪玩,还不能很好地自我管理,仍需要家长的引导与陪伴。
特别是晚上的时间安排,各科或多或少都有作业,时间又有限。如果缺乏合理规划,很容易出现偏科或作业拖拉导致晚睡的情况。
我们从小学就有做规划,但真正体现效果的是小升初的暑假,孩子自学,快速适应初中生活。
1.上课跟得上
上课跟不上?我以为这种情况是没有的。
但通过老师群里的反馈和询问孩子,好像真有孩子刚开学不适应初中的节奏,上课跟不上的。
主要是新老师,孩子需要适应老师的讲课风格、语速、课堂节奏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适应也是正常的。
其实只要孩子提前预习,把课本内容熟悉一遍,对新知识点有一个初步了解,这个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缓解。
2.下课及时复习
每天至少5门学科,每科都有新知识。如果孩子不及时复习,知识很容易遗忘。
即使孩子觉得自己都会了,家长也应提醒他及时复习,巩固当天所学内容。
尤其道法、历史、地理、生物有大量背诵的内容。如果孩子当天学、当天背、隔两天温习一次,学习效率会更高。
3.知道自己做什么
孩子放学后的学习效率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孩子是否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是写作业,还是做练习?
是背课文,还是预习新课?
是整理错题本,还是归纳知识点?
时间可能在孩子犹豫中悄悄溜走。
但会规划的孩子,他有一个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每天的任务是什么。
在学习的时候,会抓紧每一分学习的时间。
其实对初一孩子来说,学习规划不是要把时间卡得有多死,而是帮他们建立“目标感”,知道自己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慢慢养成有条理的学习习惯,这比单纯催着写作业有用多了。
三、自主性: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扛”
学科多、练习多、时间少,是现在中学生面临的问题。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孩子成长中要学会面对的挑战。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首先要有主动性。
如果孩子不想学,家长磨破嘴皮子也没用。所以,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明白,平时不抓紧,考试就抓瞎。
刚上初中,孩子对大家的学习情况还不太了解,第一次考试更是建立自信的机会。
学科多,不怕。一科一科来,最多七次呗。
练习多,不怕。每天坚持一点点,日积月累就会发现,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
时间少,也不怕。合理安排,提高效率,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就能把学习任务完成得井井有条。
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面对更复杂的学习和生活,早一点培养自主性,就是给他们未来最好的 “底气”。
四、关注情绪和心理:别忽视孩子的“小情绪”
孩子回来跟我说他们上心理课,老师讲了好几个真实的案例。
有校园霸凌的,有学习压力大的,也有因为家庭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
听着这些案例,也让我意识到,孩子出现的每一点变化,都值得家长重视。
对初一孩子来说,学习固然重要,但情绪和心理的适应同样关键。家长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聊天,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帮他们疏导焦虑、缓解压力,让他们在新环境里感受到安全感,这样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学习。
初一开学的这两周,我和孩子都在不断摸索、不断调整。
经历过后发现,其实初中的适应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家长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细心,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做好规划、培养自主性,同时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孩子就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快速适应初中生活。
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给孩子加油,
也给作为家长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