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孩子休学躺平,我才明白:毁掉孩子学习热情的,不是贪玩也不是笨,而是父母无意触发了“德西效应”
创始人
2025-09-25 19:31:36
0

大家好,我是亮妈。

昨天一早,邻居张姐发来十几条语音,每条都带着哭腔。

“亮妈,你说这可咋办啊?琳琳已经三个月没去学校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看小说,我们说啥都没用啊...”

我太熟悉张姐一家了,夫妻俩是小区里的教育模范。

琳琳上小学时,家里有三条铁规:

考试低于90分,当晚必须改错补习到半夜;
冲进班级前三,奖励最新款平板电脑;
掉出前十,周末舞蹈班、绘画班全停,换成数学冲刺课。

为了让孩子心无旁骛地学习,张姐从呆了十多年的公司离职,找了个清闲的工作,每天晚上坐在琳琳书桌旁,盯着孩子学习。

爸爸在工厂三班倒,下班后再累也要检查孩子的试卷,有时凌晨两三点还能看见他家书房亮着灯。

可谁能想到,琳琳上了初二像变了个人,书包一扔就钻进房间,作业要么写得像鬼画符,要么干脆不写,后来整天在家看小说,不去上学了。

张姐急得整晚睡不着,嘴角都起泡了,拉着我反复说:

“我把这辈子的耐心都给她了,他爸周末还去工地打零工,就为了给她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我们掏心掏肺对她,她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

其实原因藏在无数家庭的日常里,我们总以为多付出、多督促、多给“甜头”,孩子就该更努力,却眼睁睁看着孩子对学习不屑一顾。

我们为此困惑、焦虑,却很少停下来想:

那些我们以为能激励孩子的奖励,那些我们觉得能督促孩子的紧盯,正在悄悄削弱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直到孩子用躺平喊停,才猛然惊觉:

原来,是我们在不经意间触发了 “德西效应”, 用过度的外部刺激,一点点取代了孩子内心本应生长的学习动力。

01

父母太用力的爱,正在偷走孩子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上有个‘德西效应’,说的是当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如果有外部奖励介入,反而会降低他对这件事本身的兴趣。

这就像给孩子的学习套上了一个奖励枷锁, 一开始,他可能会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但久而久之,就会忘了学习本身的乐趣,甚至产生学习是为了换奖励的认知。

张姐家就是这样。

她总说:‘给她奖励,不就是为了让她有动力吗?’

可琳琳私下说:“考好了有学习机,可一旦考不好就会挨批评,我觉得学习就像完成任务,一点意思都没有。”

另外,父母的‘用力’,远不止奖励这么简单。

有的是事无巨细的监督: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旁边盯着,错一个字就立刻指出来;

有的是无处不在的比较:‘你看楼下小明,奥数都拿奖了’;

还有的是替孩子做所有决定:‘这个兴趣班对你有用,必须报’。

这些看似‘为孩子好’的行为,其实是在一步步剥夺孩子的‘自主感’。

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者德西和瑞安曾说:”自主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就像植物需要阳光,没有它,内在动力会自然枯萎。”

当孩子发现“学什么、怎么学、为谁学” 都由父母决定,便会形成学习是爸妈的事的认知。

久而久之,奖励失效时、监督放松时,孩子必然会停下脚步

毕竟,谁会愿意一直做别人安排的事呢?

02

真正的学习动力,是孩子‘自己想’

去年我遇到一个高二的男孩,成绩中等,却突然说不想上学了。

他从小就知道,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样爸妈才会开心。

可当他问自己,自己想做什么时,脑子却是一片空白。

既然学了也不是为自己,那不学也没关系吧?

这个男孩的困惑,戳中了很多父母教育中的痛点:

我们总在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却很少问孩子想做什么。

我们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对未来的焦虑,都变成了对孩子的期待,并告诉自己:‘这都是为了他好’。

孩子不是机器,不是输入指令就能按部就班运行的。

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要我学”的压力,更是“我想学”的动力。

我们这代人,可能会因为生活所迫而努力学习,那是环境带来的动力;

但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好了,他们更需要的是我想学的内在动力,

是对知识的好奇,是对未来的向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小目标而努力的冲劲。

我们可以试着像这样给孩子的 “内在动力” 搭个梯子:

当女儿说 “我想当游戏原画师”,别急着说 “画画能当饭吃吗”,可以陪她分析原画师需要学哪些美术基础?数学里的透视原理是不是和画场景有关?

她可能为了看懂设计教程,主动补起了落下的几何课。

当儿子沉迷篮球,与其呵斥 “整天打球影响学习”,不如说 “你觉得职业球员怎么规划训练和休息?要不试试用生物课本里的‘运动与能量’知识,做个自己的训练计划表?”

他为了让计划更专业,竟主动翻起了生物教材。

这些看似 “不务正业” 的兴趣,恰恰是点燃内驱力的火星。

我们要做的,不是浇灭它,而是帮孩子看见 “学习能为自己的热爱铺路”。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青少年期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而内驱力正是自我同一性的能量源。

这种内在动力,就像孩子心里的一颗种子。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种子拔起来看看长没长,也不是代替它扎根,而是给它阳光、水分和空间,让它自己愿意破土而出,向上生长。

03

放下掌控欲,让孩子自己迈出脚步

看到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劲躺平,父母着急是本能。

但很多时候,孩子的敷衍甚至抵触,其实内心在喊:‘我需要一点空间,我想自己试试’。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儿子曾经写作业要催到半夜。

后来她试着‘不管了’:告诉孩子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写、写得怎么样,你自己决定。

一开始孩子确实放飞自我,作业错漏百出,被老师点名了几次。

但这位妈妈忍住了没指责,只是在孩子沮丧的时候说:‘看来这样安排不太合适,要不要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没想到,过了两周,孩子自己主动说:‘妈妈,我觉得还是晚上七点写作业比较好,不然总来不及。’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从后果中学习的效率,是父母说教的 5 倍。

孩子的转变,往往始于父母的放手。

教育不是一场我教你听的单向灌输,而是一段你探索,我陪伴的双向成长。

这需要父母放下 “必须正确” 的执念。

允许孩子写错作业、允许他们暂时落后,就像允许幼苗经历风雨,正是在试错中,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所说:“孩子需要体验自己行为的自然结果,才能学会对自己负责。”

比起一时的分数,让孩子拥有我想学好的内驱力,才是教育最该播下的种子。

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就像种向日葵:你不能把花盘掰向太阳,只能给它阳光、土壤和等待的耐心。

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按我们的剧本成长,而是相信他们有能力写自己的故事。

当我们放下你必须怎样的期待,才会发现:孩子不是不想学好,只是需要我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学好的权利。

你家孩子有没有过对学习提不起劲的时刻?你是如何帮他找回动力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教育的智慧,从来都是在彼此的经验里慢慢生长的。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原创 中... 随着福建舰的正式投入使用,中国海军的航空兵力量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关注。这艘新航母搭载的歼-35战斗机...
9月26日区块链50(3992... 证券之星消息,9月26日,区块链50(399286)指数报收于4173.18点,跌2.17%,成交6...
ETF甄选 | 三大指数震荡走... 2025年9月26日,市场全天震荡走弱,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截至收盘,沪指跌0.65%,深成指跌1.7...
白银帝国的衰落 当年西班牙在美洲发现大量白银后,毫无意外地通货膨胀了,殊不知西班牙还因频繁的战争及奢华的宫廷消费,屡...
期货概念板块9月26日跌0.2... 证券之星消息,9月26日期货概念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下跌0.21%,浙江东方领跌。当日上证指数报收于38...
大商所禽畜期货仓单:9月26日... 【9月26日大商所禽畜仓单数据公布】9月26日消息,当日大商所公布禽畜仓单及变化数据。生猪期货仓单2...
浙商银行贵阳分行:反假宣传进市... 为提升农贸市场商户的假币识别能力,守护群众日常现金交易安全,近日,浙商银行贵阳分行组织志愿者走进花溪...
ETF主力榜 | 500增强E... 2025年9月26日,500增强ETF(561550.SH)收跌1.27%,主力资金(单笔成交额10...
潼关黄金(00340.HK)涨... 潼关黄金(00340.HK)涨超7%,截至发稿,涨7.29%,报2.65港元,成交额1.43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