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I 能轻松答对高考题、海量课程在网上免费泛滥,我们不禁追问:学校的价值何在?教育的重心该往哪移?
学校培养的多是“会考试的人”,可AI时代需要的,是能比感情、比创造、比顽强的“真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徐扬生在高中校长年会上的发言戳中了每个教育人的痛点,也给出了自己的破局之道。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徐扬生
人工智能时代
教育将受到最大冲击
“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的差别
决定了我们教育的重心
前一阵子,我让我的司机,开车带我到广州一个地方见朋友。晚上11点,他一直开到一个大工地里面,下面全是水泥地,漆黑一片。我说这是什么地方?他说这是您叫我来的地方,GPS就导航到这里来了。现在的人开车不去思考了,因为有GPS。所以说,人放弃思考是非常危险的。而思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的东西。
所以人越来越像机器,而机器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智能。这两条曲线有一天可能会交叉起来,就像一个农民进了城,最后变成了城里的人。如果有大批农民进了城,这批农民逐渐变成城里人,而城里人也逐渐变成了农民。
所以,你不能跟AI比聪明,就像我们发明了汽车,我们不可以跟汽车比谁跑得快;我们也不能跟它比记忆,他记得比你好;我们跟它比知识,也比不过它。
那我们可以跟它比什么?比感情、比创造、比个性,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重点。
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这些人才,到最后,到了社会上,能力对他们成功的重要性程度到底是怎么样的?我是这么判断的:勤奋大概占15%,理性15%,创造性30%,而顽强,能坚持下去是最重要的,占40%。
很多人问我,你认识那么多聪明的人,优秀的人才有什么共同特点?我想一个非常明显的就是,他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坚持下来。我们中国内地的学生,勤奋是很好的,但顽强这点是最差的。我们看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比如印度、东南亚、欧洲跟南美一些国家,根据我的观察,他们的理性、勤奋可能不如我们,但他们能坚持,顽强性比较好。他们不怕批评,明天照样继续坚持做。
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人才?
观点四,要培养创新人才,让学生学会提问。创新并不是你想创新就可以创新的。创新是一种文化,我们的社会,这种文化有没有呢?教育是这种文化的体现。我们中国文化当中创新为什么比较困难,根源在哪里?
我发现这里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比较重实用,什么东西一出来,首先想有没有用。
做个机器人出来了,人家说机器人干什么用?我做一个爬树机器人,他们就问爬树为什么要用机器人?实用当然是重要的,但你光想着实用价值,你就会停留在那个实用上面,就不会去深入了解后面的东西了。我们看到了烟花和炸药,不会想到它背后的化学,不会深入去研究,创新就被阻碍了,创新就会被搁浅在表面了。
其次是对传承的纠结。中国人一讲到创新就想到传承,我的感悟,世界上那么多创新,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要通过传承的,有的是直接可以创新的。
再一个,是认识论上的不严格性。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认识论是不严格的,而且非常严重。在西方的哲学里,包括苏格拉底,提出一个事情后会问你: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中国人是不讲的,不过庄子是个例外。这使人不会深究,创新就有困难了。
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在座的校长们,你们是中国的希望,中国的希望在10岁到30岁的人当中,而你们肩负着培养这一代人的任务。这个任务是非常严峻的,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把下一代人培养成创新人才,这是我们这个国家能不能真正走向世界前列的最关键的考验。
创新有三个条件,一是不满,鲁迅先生讲“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一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满意的话,他还创什么新?创新就是打破格局。
不满就是要提出问题来,会不会提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教我们的孩子学会提问,提问本身就是创新的一个元素。再一个,想象是创新的元素,如果没有想象能力是无法创新的。想象是怎么来的?是跟艺术有关,跟跨学科有关。第三个,自由,要有面对现实,完全自由的、充分想象的能力。
观点五,要加强艺术教育。我在不同的场合都讲过,艺术是了不起的。
我走了100所中学,大概有25所中学,是符合艺术教育方面的要求的,欧洲的学校、美国的学校做得比我们好。艺术教育的严重缺乏,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整体素质。如果这件事情我们不重视的话,大家会后悔的。因为缺少爱是一个生命的缺陷,一个孩子,永远有一个生命的缺陷在那里,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苟且,那就是爱与美。这是生命的支点,生命退到最后退不过去的那点,而这两点,都跟艺术有关。如果不懂艺术的话,生命的支点就没有了,情感世界塌陷了。而在理性世界当中,艺术是创造力的源泉,所以艺术是很重要的东西。未来社会可能会有一半的生活跟艺术有关。
观点六,要文理融合,跨学科发展。这句话好像是跟大学讲的,但其实我是对中学讲的。文科跟理科是一个世界的两面,不是两个世界。现在教孩子们是两个世界,所以造成了理科生严重缺乏人文素养,要让我们的理科生能够欣赏文科。同时,文科生的就业确确实实产生了很大的困难,你不能闭着眼睛不顾,社会就是这样子的,文科生是很吃亏的。所以要去关注他们,要让文科生了解理科。AI是不分文理、跨学科的。
学校的目的是提供完整的教育,启发完整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理是不应该分科的,我读中小学是不分文理的。
观点七,观世界,才能有世界观。我跟你们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希望不会耽误太多时间。以前我在香港教书的时候,有一群香港学生来跟我讲世界观。我问一个同学,你是哪里人,我是番禺人,我说番禺是哪个省的?不知道。旁边一个女同学说,我妈妈说我是中山人,我说你知道为什么那个地方叫中山吗?不知道。我问他们去过中国内地吗,他们说回乡证里注着15年前去过。
我说这15年当中,中国内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说那世界上你还去过什么地方呢?我其实没去过世界什么地方,我就在沙田这一带。大家知道,香港中文大学是在沙田区,他说我就在沙田这一带走走。我说你下次跟我讲的时候,你就跟我讲“沙田观”,你不要讲“世界观”了。
同学们,一个人的世界观很重要,但世界观怎么来?世界观是从观世界中来,要让学生们长见识,要有全球眼光,要有同理心,要有审视世界的能力,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更要用中国的精神来引导世界。
总结一下,我刚才讲的几个观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实践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
最后我用几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
第一句话,人类因为创造了人工智能而伟大,因为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而成熟。
创造了人工智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所有人,连我也不知道,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前我们所知道的是人是在进化的,生物是进化的,现在说地球也是在进化的,整个宇宙都是在进化的。这是人工智能的结果,没有这些数据,怎么会有这些结果?地球的速度是在变化的,所以到最后,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们不知道。朋友们,这两件事情还都没有被确定。人类是不是已经创造了人工智能?现在只是在中途,刚刚开始;人类是不是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如何来面对这些局限性,都在考验人类的智慧和成熟。
第二句话,对世界文明的真正贡献不在于人口多少,不在于高楼大厦,不在于科技发展,是在这个国家和这个地区造就了什么样的人。
所以在座的各位任重道远,世界走得很快,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带着灵魂往前走。
谢谢各位。
来源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教育大事全媒体、教育大事、京城教育圈,图片来源普通高中校长年会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