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一次接触“新中式”这个概念,不知所云,在网上查阅后初步得知即新中式服装,是指具有中华服饰元素,结合现代着装和审美意识,体现传统美学和文化底蕴,与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等现代科技相融合,适合于不同时间、地点、场合穿着的服装。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现代网络是很有趣的,会让很多新名词成为时尚概念。“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当然,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因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
材料二:
中国有一种传统图案,俗称“海水江崖”,是常常饰于古代龙袍、官服下摆的吉祥纹样。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广泛渗透至绘画、服饰、陶瓷等多个艺术领域,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图案结构亦逐渐趋向复杂化。至汉代已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在贵族与官员的服饰中,它不仅作为装饰存在,更具有标识身份的功能。唐宋时期其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达到了成熟阶段,纹饰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动态感,常与云纹、龙凤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创造出层次分明、立体感显著的装饰效果。明清时期“海水江崖”在宫廷服饰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纹饰设计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细节处理更精细,色彩运用更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风格。
造型方面,图案将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融合,图案底部由众多斜向排列的曲线组成,被称为“水脚”,水脚之上,波涛汹涌的海浪翻滚,山石矗立于波涛之中,周围装饰有祥云。海水江崖纹饰以对称美学吸引人。色彩上,蓝、白、金等高饱和色调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饰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图案不仅象征着“福禄寿喜”,还蕴含着“一统天下”的深层寓意,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其波涛汹涌的形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坚不可摧。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该纹饰成为皇帝龙袍上的标准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将山石、水纹等元素融合,构成了一幅()的图景。
展望未来,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饰设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它将超越单纯的图案装饰功能,转化为一种文化象征和设计理念,引领新中式服饰设计的新趋势。
(摘编自周婷婷彭星星《海水江崖纹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中式”中国潮最大特点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
B.青年人体验“新中式”时,内心涌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这是一种“血脉觉醒”。
C.海水江崖纹饰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展现出古人在服装设计中的选图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D.海水江崖纹饰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简洁线条呈现的图案,发展中融合了山石、水纹等元素。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段由表层到深层,指出“新中式”在当代盛行,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B.材料一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对“新中式”流行过程中出现的抄袭等现象持理性的态度。
C.材料二按时间顺序,从海水江崖纹起源、造型及象征意义流变、当下应用等角度展开论述。
D.材料二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下的应用,体现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最适合填入材料二第3段括号内的一项是()
A.载歌载舞、军民同乐B.风调雨顺、一统天下
C.福禄寿喜、欢乐祥和D.江山稳固、国泰民安
4.与传统的海水江崖纹饰相比,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5.我市某文创公司,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有心无力,连年亏损,请你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给这个文创公司提几条建议,帮助企业扭亏为盈。
二、整本书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素喜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又曾见旧人诗句上有“花气袭人”之句,遂回明贾母,更名袭人。这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是晚,宝玉李嬷嬷已睡了,他见里面黛玉和鹦哥犹未安息,他自卸了妆,悄悄进来,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息?”黛玉忙让:“姐姐请坐。”袭人在床沿上坐了。鹦哥笑道:“林姑娘正在这里伤心,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因此便伤心,我好容易劝好了。”袭人道:“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等我拿来你看便知。”黛玉忙止道:“罢了,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
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6.关于对林黛玉外貌特征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罥烟眉,形容眉毛像一抹轻烟。此句借刻画林黛玉微皱的双眉,暗示人物内心的隐忧。
B.“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靥:面颊上的酒窝。意为妩媚的风韵生于含愁的面容,娇怯的情态出于孱弱的病体。
C.“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描绘出黛玉秀美清雅的容貌特征和轻盈娇弱的体态特点。
D.“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此处借用比干、西施两位古人,极言林黛玉容貌娇美动人,甚至胜过西施。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初次见到林黛玉时宝玉脱口而出的话,暗示了他与黛玉“木石前盟”的前世因缘。
B.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更好,更好”重复强调,表现了贾母对宝玉的溺爱和期盼家族和睦的长辈心态。
C.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表现了贾宝玉的骄奢无才,暗示了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族纨绔子弟的批判。
D.当宝玉问黛玉关于读书的话题时,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些许”自谦说法,凸显黛玉谦逊、含蓄,也显示出黛玉性格的谨慎细致。
8.袭人是贾宝玉身边最重要的女婢,在选文中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贾宝玉“摔玉”的行为看似癫狂,实则蕴含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节对塑造贾宝玉形象及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材料三: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孟尝君所宾客者,至于狗盗,皆以客礼食之,其取士亦陋矣。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当是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
(节选自苏轼《孟尝君宾礼狗盗》)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始[A]孟尝君列此[B]二人于宾客[C]宾客尽羞之[D]及孟尝君[E]有秦难[F]卒[G]此二人[H]拔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B.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志乃反不能及”的“乃”用法不同。
C.尚,崇尚,喜好。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的“尚”意思相同。
D.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饭比之”“客惭自刭”等细节,展现了孟尝君平等待人的品行,这是士人多归附他的原因之一。
B.孟尝君在秦国被扣押,仰赖一个善于伪装成狗的食客,盗来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最终逃出秦国。
C.司马光认为真正的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批判了孟尝君养士是为私利,博取自己的虚名。
D.四篇材料均围绕孟尝君“养士”的行为展开,《史记》侧重于叙事,后三篇则侧重对其行为的评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2)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
1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王安石与苏轼对待孟尝君养士的评价有何不同。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潮
秦观
秦峰苍翠,耶溪潇洒,千岩万壑争流。鸳瓦雉城,谯门画戟,蓬莱燕阁三休①。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苎萝村②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怅朱颜易失,翠被难留。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狂客③鉴湖头,有百年台沼,终日夷犹④。最好金龟换酒,相与醉沧洲。
【注】①三休:也叫“章华台”,史上曾有楚王待客章华台的旧事。②苎(zhù)萝村:西施故里,在今浙江诸暨苎萝山下。③狂客,唐代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晚年退居会稽鉴湖。④夷犹:犹豫,此处意为从容自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秦峰苍翠,耶溪潇洒”以简练笔触勾勒越州山水的清峻灵秀,“千岩万壑争流”则以动态写山势水势,尽显自然之美。
B.“鸳瓦雉城,谯门画戟”描写越州城的建筑与防务,“蓬莱燕阁三休”以“蓬莱”喻楼阁之美,暗含对城市繁华的赞美。
C.“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化用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既呼应越州地域历史,又借隐逸之思寄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下阕“梅市旧书,兰亭古墨”借当地人文遗迹,追溯越州历史底蕴,“依稀风韵生秋”中“秋”字点明时令,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16.秦观的这首词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均涉及对地方风貌的描写。请结合两首词,分析二者在表达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
(2)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引用《论语》中的“,”两句,寄语同学们“为学”在物质条件上不要追求安逸和享乐。
(3)与图中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提笔写字,却想不起如何落笔;久疏笔墨后重拾书写,笔下的字迹却不复往日筋骨……这样的情形越来越多,让不少人感概和担忧:数字时代,汉字会远离我们吗?(甲);在浙江绍兴的书圣故里、兰亭景区,络绎不绝的游客在书法展馆拍照打卡、留连忘返;当现代街舞邂候甲骨文字形,当纪录片用故事串联起汉字的演变轨迹,这样的创新表达总能收获满堂喝采……
②作为唯一从古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远非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
③(乙)从甲骨文、金文,到篆文、隶书,再到草书、楷书,汉字形态与书写形式的流转演变,构成了一部______的中华文明史。纵然时代有更迭,但文字一致、识读一体,前后得以相继、文脉因此相通,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④汉字书写彰显中华文化的艺术价值。立足于汉字本身精密、细腻的结构感,中国人通过单字结构的变化、字与字间的穿插错落,以形象化的表达寄托审美追求,并进一步融合“书如其人”的人生观、“立象以尽意”的世界观。
⑤今天,技术的发展,让汉字经历深刻的变化,也为汉字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无限可能。它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深藏于博物馆的碑帖、孤本等“触手可及”;随着文化的门槛的降低,更庞大的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讲解感受汉字之美;人们有了无穷的创造力,便能不断探索汉字创新的路径。
⑥从脑洞大开、意蕴丰富的汉字服饰备受青睐,到国产新能源汽车将汉字书法艺术融入汽车标识设计,再到建筑设计在布局、造型、结构等方面参考书法的笔法、线条、疏密……如今,汉字蕴含的文化价值正在被更深刻地体认与珍视,汉字古老的生命力正在被不断地激活与重塑。汉字,正在时代浪潮的激荡中,不断回答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命题。
18.文中第①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填入文中第③段横线处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B.薪火相传C.兼容并蓄D.生生不息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近来,《“字”从遇见你》这档以汉字为载体的纪录片,成为文化题材纪录片再度“出圈”的典范。如在讲述“年”字时,将甲骨文字形拆解为一个背负着沉重粮食(禾)的人,巧妙诠释了“年”作为“收成”的含义,这种拆解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了字义,也传递出独特的中国式浪漫。请你根据下面的甲骨文字形,分别解说“果”和“囿”的意义。
七、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Ⅰ中提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长治市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A 3.D 4.①成为大众化的普通纹饰,不再是皇权的象征。
②图案灵活,通过简化、融合等方式重塑图案。
③工艺多元,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④审美上趋向个性化和时尚化。 5.①态度上要有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立。
③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丰富文化内涵。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新中式”文化现象展开,通过两则材料形成互补论述。材料一从宏观角度分析“新中式”的文化内涵,强调其作为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的意义;材料二则以“海水江崖纹”为个案,具体展现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展现出古人在服装设计中的选图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错误。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可知,海水江崖纹饰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对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政治图景的向往。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设计师群体自主创新,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错误。结合“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可知,“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是为了实用。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进行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第三自然段倒数第二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将山石、水纹等元素融合,构成的图景具有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特点,才能承接前句国家稳定性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早在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中……某女装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可知,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成为大众化的普通纹饰,不再是皇权的象征。
②结合“各国领导人穿着的新中式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饰图案,该图案经过简化组合,引人注目”可知,图案灵活,通过简化、融合等方式重塑图案。
③结合“在服装的细节处理上……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可知,工艺多元,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
④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可知,审美上趋向个性化和时尚化。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新中式”的走红是一种“文化自觉”,但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所以在态度上要有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立。
③时至当下,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所以要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丰富文化内涵。
6.D 7.C 8.①直接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借助袭人与鹦哥、黛玉的对话表现袭人心地善良纯正,恪尽职守,体贴细致的形象。②侧面描写(他人评价、直接评价)“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表现袭人忠诚、没有杂念。 9.①塑造形象:凸显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与对平等的追求;他愤恨“通灵玉”将人分高低(“连人之高低不择”),认为玉是“劳什子”,摔玉的激烈举动体现了他对世俗价值观的抗拒。他因黛玉“没有玉”而摔玉,表明他渴望消除差异,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众生平等(“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②小说主题:贾宝玉“摔玉“的癫狂行为,这一举动为全书反封建主题奠定了重要基调。玉象征世俗眼中的“命根子”,摔玉是对封建思想的否定。宝玉与黛玉“木石前盟”的真挚情感,与毁坏象征天命的灵玉世俗价值观形成尖锐对立,暗示小说悲剧。
【导语】这段选文展现了《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初入贾府的关键场景。作者通过细腻的肖像描写,以“罥烟眉”“含情目”等意象,刻画出黛玉柔弱多愁的独特气质;同时运用宝玉“摔玉”这一戏剧性情节,既揭示了宝玉叛逆的性格内核,又暗喻了“木石前盟”的宿命主题。在叙事艺术上,采用多重视角转换,通过贾母、宝玉、袭人等不同人物的反应,立体呈现了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
D.“极言林黛玉容貌娇美动人,甚至胜过西施”错误。传说王叔比干,其圣人心有七窍。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有智慧。“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前句极言林黛玉聪明颖悟,下句是说黛玉病弱娇美胜过西施。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了贾宝玉的骄奢无才,暗示了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族纨绔子弟的批判”错误。这里是展现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
①当晚,宝玉、李嬷嬷睡着后袭人就卸了妆,悄悄进来,这是对她的动作描写,然后又对她和鹦哥、黛玉的对话进行了描写,黛玉对自己刚来就惹出宝玉摔玉的狂病而伤心、淌眼泪,袭人劝慰黛玉不要多心,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这些都属于直接描写,体现出袭人心地善良纯正,恪尽职守,体贴细致的形象。
②贾母认为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作者又对袭人进行评价“这袭人亦有些痴处……心中着实忧郁”,这些属于侧面描写,表现袭人忠诚、没有杂念。
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把握能力。
①形象:大家都认为玉是一件罕物,是宝玉的命根子,所以玉是身份与宿命的象征。他骂玉“连人之高低不择”,是“劳什子”,说明他痛恨这块玉将人分为高低,所以摔玉的举动体现他对世俗价值观的抗拒。他摔玉的直接原因是黛玉没有玉,并且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表明他渴望消除自己和别人的差异,追求众生平等。
②主题:大家认为玉是宝玉独有的,是他的命根子,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宝玉摔玉的行为表现出他对封建思想的反抗,为全书奠定了反封建的基调。宝玉见到黛玉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表明宝黛“木石前盟”的真挚情感,而这块玉是宝玉出生时带来的,象征着天命,摔玉行为象征着二者的对立,暗示小说的悲剧性。
10.CDF 11.A 12.B 13.(1)当时孟尝君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
(2)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令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让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位贤士而将恩泽推广至万民,这便是养贤之道。 14.①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是得到“鸡鸣狗盗”之徒,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真正的贤士不归附他。
②苏轼承认孟尝君取士浅陋,但也肯定所取的鸡鸣狗盗之徒在危急时刻发挥的作用。
【导语】四则材料围绕孟尝君养士展开多维评说:《史记》以“待客夜食”“鸡鸣狗盗脱秦”,实写其广纳宾客、不分贤愚的行事,凸显“客无所择”的特点;王安石直指其为“鸡鸣狗盗之雄”,否定其“得士”之说,批判意味鲜明;司马光从“养士为民”的儒家标准出发,斥其养士为“立私党、蠹其民”,定性为“奸人之雄”;苏轼则客观辩证,既言其取士浅陋,亦承认危急时鸡鸣狗盗之徒的作用,各有立场,相映成趣。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
“始”作状语,“孟尝君”作主语,“列”作谓语,“二人”作宾语,“于宾客”作补语,中间不能断开,在C处断开;
“之”作“尽羞”的宾语,在D处断开;
“孟尝君”作主语,“秦难”作“有”的宾语,在F处断开。
故选CD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不同”错。都是“慰问”的意思。句意: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屈驾来访。
B.正确。于是,就/竟。句意:于是就回去了。/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C.正确。都是“崇尚,喜好”的意思。句意: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
D.正确。都是“没有”的意思。句意: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仰赖一个善于伪装成狗的食客,盗来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逃出了秦国。”错误,到函谷关时“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还仰赖会学鸡叫的食客的帮助。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直”,同“值”,价值;“无双”,没有第二件;“他”,别的。
(2)“是以”,因此;“丰”,增加;“富”,使动用法,使……富;“及”,推广至。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王安石完全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认为其只是“鸡鸣狗盗之雄”,门下并无真正贤士。他提出,若孟尝君得真正贤士,凭齐国实力足以制服秦国,无需依赖鸡鸣狗盗;且正因鸡鸣狗盗之徒在其门下,真正贤士才不愿归附。
②苏轼态度更客观,既指出孟尝君取士标准浅陋,连狗盗都以客礼相待;也认可鸡鸣狗盗之徒的作用,认为孟尝君被困秦国时,即便有道德礼义的贤士也无用,正是这两人助其脱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起身,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就刎颈自杀了。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派人到昭王的宠妾那请求解救。那个宠妾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担忧,问遍了宾客,没有谁能够有解决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不久,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于是就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材料二: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最终依赖他们的力量得以从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材料三:
臣司马光认为: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所谓贤者,其道德足以敦厚教化、匡正风俗,其才干足以整顿纲纪,其智慧足以明察秋毫、高瞻远瞩;其刚强足以团结仁人、坚守正义。用在大处,则可有利于天下;用在小处,则可有利于一国。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令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让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位贤士而将恩泽推广至万民,这便是养贤之道。可是,现在孟尝君的养士,无论其聪明还是愚笨,也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概予以收留。孟尝君盗用君王的俸禄,结立自己的私党,博取自己的虚名。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盘剥百姓,不过是个奸雄而已,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
材料四:
孟尝君礼相待的人,下至狗盗之人,都用客的礼节招待他们,他取士也太简陋了。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几乎都不得脱身。在当时情况下,即使是道德礼义之士,也没有用处。
15.B 16.①内容:柳词聚焦杭州的“繁华”,铺陈“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商业盛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市民生活,凸显都市的富庶与活力;秦词则侧重越州的“清雅”和历史悠久,借“五湖烟月”“兰亭古墨”寄寓历史幽思与隐逸情怀,较少涉及市井繁华。
②情感:柳词洋溢着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与昂扬喜悦;秦词则有“朱颜易失”的怅惘,暗含对时光流逝的轻叹,表达自己对古圣先贤的敬仰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导语】秦观此词以越州山水为骨,融“秦峰苍翠”“耶溪潇洒”之清景与“五湖烟月”“兰亭古墨”之史韵,于“茂草台荒”处起闲愁,又借贺知章“金龟换酒”寄隐逸心。笔致清雅,古今交织,既叹时光易逝,又藏旷达之思,尽显词家婉约中含疏朗的风致。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暗含对城市繁华的赞美”错。“蓬莱燕阁三休”侧重写此处历史的悠久。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内容:柳词聚焦杭州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展现市集珠宝满列、丝绸充盈的商业盛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刻画晴日笛音、月夜菱歌的市民生活,尽显都市富庶与活力;秦词侧重越州清雅与历史底蕴,“秦峰苍翠,耶溪潇洒”绘山水之雅,“五湖烟月”“兰亭古墨”关联范蠡、王羲之等历史,寄寓幽思与隐逸情,几乎不涉市井。
②情感:柳词借杭州盛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开篇即赞,满含对太平盛世的昂扬喜悦与赞美;秦词“茂草台荒”“朱颜易失”叹古迹荒芜、时光流逝,藏淡淡怅惘,又以“狂客鉴湖”“金龟换酒”慕贺知章,表对先贤的敬仰与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
17.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廊”“檐”“涯”。
18.概—慨候—逅留—流采—彩 19.C 20.甲:然而一些鲜活的场景正在上演
乙:汉字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21.它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深藏于博物馆的碑帖、孤本等“触手可及”;它降低了文化的门槛,使更庞大的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讲解感受汉字之美;它更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汉字创新的路径。 22.果:由“木”和“木”上的球状果实构成,像一颗树上结满果实的样子,诠释“果实”的含义。
囿:由“口”(围墙)和“木”或“草”构成,表示四周有围墙的园林或者草木茂盛的狩猎区域,诠释了“苑囿”的含义。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感概”的“概”应改为“慨”。“感慨”指有所感触而慨叹,“慨”有感慨、慨叹之意,而“概”多表示大略、气度等,如“大概”“气概”,与“感”搭配不当。
“邂候”的“候”应改为“逅”。“邂逅”指偶然遇见,为固定词语,“逅”与“邂”搭配表示偶然相遇,“候”有等待、时节等含义,如“等候”“时候”,不能与“邂”组成正确词语。
“留连忘返”的“留”应改为“流”。“流连忘返”指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流”有留恋、沉溺之意,“留连”为错误写法,规范表述应为“流连忘返”。
“喝采”的“采”应改为“彩”。“喝彩”指大声叫好,“彩”有称赞、夸奖的意思,“采”多表示神色、精神等,如“神采”“风采”,“喝采”为错误写法,正确表述是“喝彩”。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源远流长:指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文段强调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流转演变”贯穿中华文明史,体现历史延续性,该词恰当。
B.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技艺等代代传承。文中“文字一致、识读一体,前后得以相继、文脉因此相通”明确体现汉字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关系,该词恰当。
C.兼容并蓄:指把不同内容、性质的东西都吸收并保存下来,侧重“包容不同事物”。但第③段核心是汉字形态演变与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并未提及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或不同类型的内容,与语境无关,该词不恰当。
D.生生不息:指不断生长、永不停止。汉字从古代沿用至今,且“文脉相通”,体现出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该词恰当。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前文以“数字时代,汉字会远离我们吗?”提出担忧,后文紧跟“绍兴书圣故里游客打卡”“街舞融合甲骨文”“汉字纪录片受欢迎”三个具体活跃的场景,甲处需表转折,可填“然而一些鲜活的场景正在上演”。
乙.第③段的核心是汉字形态演变贯穿中华文明史,是中华基因的传承纽带,补写句要点出“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的深层关联,作为段落开头,还要统领后文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可填“汉字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整句需句式结构一致、节奏规整,通常以相同的词语或结构开头,形成排比或并列关系。原句以“技术的发展”为核心主语,包含三个分句,但开头结构不同(“它打破了……”“随着……”“人们有了……”),需统一开头与句式框架。以“它”作为三个分句的统一主语,形成“它+动词短语+结果分句”的规整框架,注意衔接自然。
22.本题考查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分析字形元素:观察“果”的甲骨文字形,整体像“树木(木)”上结满“果实”的形态,上部是类似果实的符号,下部是“木”(树木)。
关联造字逻辑:甲骨文多为象形文字,“果”通过“树木+果实”的形象组合,直观呈现“树上结果”的场景。
推导本义与内涵:由此可推断,“果”的本义是树木所结的果实,体现了古人对植物结果这一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暗含“收获、成果”的引申逻辑。
分析字形元素:观察“囿”的甲骨文字形,外部是表示“围栏、界限”的方框(象征圈定的范围),内部有“草木”的符号。
关联造字逻辑:“囿”是会意字,通过“围栏+草木”的组合,描绘出“四周有栏、内有动植物”的场景。
推导本义与内涵:由此可推断,“囿”的本义是古代帝王或贵族畜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园子(园林),反映了古代人圈养动植物以满足观赏、狩猎等需求的生活方式。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核心观点是:要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必须完成从自我认知到自我肯定再到自我确立的完整过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逻辑链条:
首先,“文化自觉”是起点,指的是对自身文化的清醒认知。就像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一样,我们需要了解中华文化五千年积淀的精髓,比如“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要正视历史上闭关锁国的教训,这种全面认知是后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文化自信”是关键的转折点。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我们应当相信中华文化独特的生命力。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在与世界文明比较中,认识到汉字书法、中医理论等文化瑰宝的独特价值。就像故宫文创产品走红世界,正是当代人用创新方式展现文化自信的范例。
最后,“文化自立”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当文化自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独立的文化品格。就像孔子学院在全球传播汉语,不是简单模仿西方模式,而是带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智慧。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中华文化才能真正以平等姿态参与世界文明对话。
写作时,开头可引出材料中“自觉—自信—自立”的递进关系,明确中心论点:文化复兴需要从觉醒走向行动,最终实现独立价值。中间分三层展开:先分析“文化自觉”是基础,要清醒认识自身文化的优劣;再论述“文化自信”是关键,需摆脱盲目崇拜或自卑,在传承中创新;最后强调“文化自立”是目标,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独特话语体系。结尾呼吁青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立意:
1.从自觉到自立: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2.在自信中创新,于自立中超越。
3.以自觉为灯,照自信之路,达自立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