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考编率先打破年龄限制、先行先试,无疑能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今年以来,多地陆续放宽事业单位招聘年龄限制,引发社会关注。图/IC photo
新京报社论
“35岁门槛”有望真正成为过去式。
据报道,近日,四川、上海、山东等多地进一步放宽了考编年龄限制。如今年9月,四川省眉山市、遂宁市宣布将下半年事业单位的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
今年8月,上海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执法类公务员公告也显示,报考条件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再加上此前,中央机关公务员招录对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年龄放宽至40周岁以下,不少身份在省考中也同步做出调整。
考公、考编这两项关乎国本、牵动社会神经的人才选拔大计,都持续显现打破“35岁门槛”的政策风向,特别是在面对高学历人才,以及部分基层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招聘上,释放出更加积极灵活的信号。
长期以来,“35岁门槛”一直是横亘在无数中年劳动者心头一道难以言说的疤痕。面对各种有形、无形的年龄限制,即便拥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出众的业务能力,不少优秀的中年人才也只能望而却步。
不只是招聘和考试,在各种人才评定、岗位晋升、人员优化中,35岁以上的群体似乎总是机会最少、风险又最高的那一批人。一边刚刚步入“上有老,下有小”、需要担负更多责任的人生关口,一边又要面临处处受限的尴尬困境,也难怪舆论对“35岁门槛”如此敏感。
除了持续不断的舆论呼声,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围绕“促进充分就业”“消除就业歧视”等议题广泛建言献策,也建议明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写入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这都再次凸显了打破“35岁门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今,在各地考公、考编的相关政策中带头落实,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方面,这是对我国劳动力结构变动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布局。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以“学历+年龄”筛选人才的传统政策,显然已无法适配更加成熟、优质的劳动力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将各项年龄指标适当延后,以构建更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也有利于释放不同年龄段的人才红利,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更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缺口提前布局。
另一方面,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规则,一直都是整体就业市场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由这些机构率先打破年龄限制、先行先试,无疑能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当体制内的岗位向年龄跨度更广泛的群体平等开放时,其风向标意义,也会促使全社会重新反思和审视“35岁门槛”的片面问题,最终形成“能力优先、适配优先”科学、公平的用人观念。
当然,打破用人单位的年龄歧视、建立科学人才评价标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少数单位示范引领到形成普惠的用人机制,还需要从财政、制度、法律等方面予以及时的配套与跟进。
但无论如何,取消35岁考编限制,就像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必将是深远且积极的。
公众更乐于看到的是,未来不止在体制内,也不再限于40岁、45岁,绝大多数人才的选拔、岗位的评聘都应当淡化年龄的门槛,回到最纯粹、普遍的公平上,创造一个真正能人尽其才、友好包容的“人本”社会。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
上一篇:坚守教育初心 提高教书育人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