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任征斌
图源:央视新闻
38周岁以下均可报考,应届硕博放宽至43周岁以下,2026年度国考招录政策的这一变化,让#国考年龄放宽到38岁#这一话题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第一。
2026年度国考年龄限制普遍放宽3岁
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明确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放宽到43周岁以下。
这一政策相较于2025年国考年龄限制的“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硕博放宽至40周岁以下”,普遍放宽了3岁。这意味着,1986年10月以后出生的人群重新获得了报考资格,打破了长期横亘在无数求职者面前的“35岁门槛”。
国考年龄限制的放宽并非突如其来。回顾近年招录政策,2025年国考对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龄限制已放宽到40周岁以下,而2026年新规则进一步将普通考生年龄限制提升至38周岁以下,应届硕博提升至43周岁以下。
这一政策同步了近期地方公务员招录的趋势。今年8月,上海市招录执法类公务员年龄上限已提高到38周岁。
四川省眉山市、遂宁市在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中,也将年龄限制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
国家公务员局明确表示,此次调整是“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对公务员招录年龄条件作了适当放宽调整”。
图源:视觉中国
35岁左右正是职场上的“黄金期”
国考年龄限制的放宽,首先是对延迟退休政策的配套衔接。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落地,适当调整公职人员招录年龄上限有助于保持职业周期的完整性。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若38岁考入,至60岁退休服务期为22年,反比旧政策下35岁考入者(服务25年)少了3年。但这恰恰说明,政策放宽的初衷并非为了延长个体职业寿命,而是为了拓宽职业入口,让更多拥有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人才有机会进入公共部门。
这一调整也是对劳动力素质结构变化的积极回应。据统计,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4年。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重大转变,使得以“学历+年龄”筛选人才的传统政策已无法适配更加成熟、优质的劳动力市场。
“35岁左右的年龄正是许多人才具备了一定工作经验,正是职场上的‘黄金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表示。
打破“唯年龄论”,传递出注重个人能力的积极信号
考公、考编率先打破年龄限制、先行先试,无疑能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当体制内的岗位向年龄跨度更广泛的群体平等开放时,其风向标意义会促使全社会重新反思和审视“35岁门槛”的片面问题。最终可能推动形成“能力优先、适配优先”科学、公平的用人观念。
年龄放宽虽然扩大了报考人群,但岗位数量并未同步增加。2026年国考计划招录3.81万人,相比2025年的4万余人,实际减少了2000多个名额。这一减一增之下,竞争激烈程度势必加剧。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年龄放宽喜忧参半。有应届生坦言:“本想靠学历卷岗位,结果现在38岁的前辈都来抢。”应届生的“身份优势”被大幅稀释,竞争压力明显增加。
此外,38岁入职公务员,其职业发展路径与22岁入职的毕业生肯定不同。如何设计更适合大龄新进人员的职业发展体系,成为招录机关需要考虑的问题。
国考打破“35岁门槛”,标志着我国人才评价体系正在转向务实与包容。当国考不再“唯年龄论”,其对全社会用人观念的引导作用将不可估量。中公教育总部研究院专家李茜认为,公务员招录政策对全社会具有风向标意义,打破“唯年龄论”,传递出注重个人能力的积极信号,有望引导企业招聘理念的转变。
上一篇:抵制网络“烂梗”守护汉语纯洁
下一篇:回应时代之问 培养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