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冬:
素描教学展区
艺术家:于小冬
Artist:Yu Xiaodong
展期:2025.9.26-11.16
Exhibition Dates:2025.9.26-11.16
9月26日“百年素描——献礼天津美术学院办学120周年特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拉开帷幕。作为该校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天津美术学院素描教学百余年的历史成果,系统梳理了素描教育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学术价值。共展出81位艺术家的750余幅作品,开设“沈尧伊艺术作品展区”和“于小冬素描教学展区”两个个案研究专区。
“于小冬素描教学展区”展览现场
在天津美术学院“百年素描”的特展长廊中,“于小冬素描教学展”如同一部可以翻阅的素描教科书。我们将其分为上下两篇,为您徐徐展开。上篇,我们将一同探寻于小冬教授如何构建其素描艺术的坚实内核——从源头到体系,从课堂到殿堂。
【溯源】早期素描
——融汇东西·筑基之路
(24幅)
少年学画,初遇苏派素描。幸得张成思老师亲授“剪影观察法”,此技精妙,实为造型准确之钥,其影响延绵至今。在鲁美国画系的岁月,北方气质熔铸了我的造型基础;王义胜先生的白描课,让我体会到线的精炼与气韵。从此,线与速写成为骨架,笔下渐有呼吸。在西藏教学十三载,为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速写要诀”在拉萨小屋中写成,如种子落入土地,通过出版物和互联网滋养了许多人。自学油画时才真正理解:文艺复兴的素描,是造型的根基,也是审美至高境界。早年工笔的训练,竟成为读懂西方古典素描的钥匙——东西绘画方法虽异,理念暗通,形神相融。
【探微】触觉素描
——格物致知·体系初成
(18幅)
触觉素描,是我教学的核心,也是对古典传统的深入回应。三十年前,受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启发,明白了“触觉”与“视觉”是两种不同的观看方式。文艺复兴大师如丢勒,笔下如刻如凿的力量,正来源于这种以手代眼的触摸式感知。初到天美教书的那几年,一心沉浸于文艺复兴。对大师作品的剖析如庖丁解牛,“触觉素描”教学法逐渐成形,也成为我个人素描体系的基础。
【铸魂】课堂头像
——形神互映·古今对话
(24幅)
课堂头像是锤炼艺术基础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人类面孔上打磨解剖、动态,也追求笔尖触及灵魂的深度。铅笔如刀,反复寻找形与神的平衡。在鲁美,李仲录先生带我走进“明人十二肖像”的世界。那些泛黄绢本上的笔触,深刻有力,直指人心,令我至今着迷。奇妙的是,这些东方肖像与荷尔拜因的素描,在表达本质时如知音相逢。几十年在课堂上的示范,明代官员的雍容,英国绅士的沉静,常如故人入画,在纸上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下笔,都是与形神交汇:有时静听天籁,有时挥笔应心。在反复推敲中,前人的目光借我之手,继续温暖人间面容。
【塑造】人体素描
——生命礼赞·叩问本原
(24幅)
常想起当年鲁美在人体素描课前的“塑形”传统:请来雕塑系的曲乃述先生,带我们做七天人体雕塑。通过横断面理解体积,复杂形体化为手中可触摸的体块。与泥土交流的日子,将三维的真实烙进心灵,让我在素描中更深入地探求造型本质。人体,是生命最坦诚的呈现。“把人当人画”是我对人性复杂的尊重。线在流转,明暗低语,交织出有张力的身体——不只是解剖知识的再现,更是对生命形态的静观、对运动节奏的聆听、对内在力量的触摸,甚至是对存在本身的温柔探问。画笔之下的痕迹,是对生命奇迹的礼赞。
【传承】临摹与步骤
——取法大师·正路真功
(17幅)
临摹大师之作,揣摩其步骤,是我“取法乎上”的途径。在丢勒细密排线中,触摸“格物致知”的肃穆;于米开朗基罗雄浑形体里,感受“以形载道”的气魄;看荷尔拜因简劲如铁的笔法,生出对真实的敬畏;品鲁本斯饱满墨痕,领悟生命热情的奔流。我坚信,向大师学习是正道。临摹中揣摩构图、品味笔法、感悟意境。步骤图则清晰展示探求思路——从起稿到深入,步步为营,穷追不舍。这不仅是磨炼技术,更是接续艺术的正脉。唯此“练真功”,才能内化本领厚积薄发。
【锤炼】速写相伴
——笔耕度岁·愚公移山
(32幅)
速写,是我修行路上沉默的伙伴,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笔端体现。求学时代,亲见许勇先生手不离速写本,是技艺精湛的磨练,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潜移默化,鲁美人“挖山不止”的精神,也流入我的血液。画室里叠放如墙的素描本,像是岁月留下的碑林。每年三百张,万张素描连起半生足迹。偶尔翻看旧作,才知当年所谓“得意之笔”,不过是攀登中的垫脚石。出行总是画笔随身,捕捉瞬间心动和生活片影。大量不间断的速写,练就了观察之锐、表现之决、构图之捷。艺术长路无终点,唯有笔耕可以抵御生命寒潮——是素描,度化了我的灵魂。
上一篇:以具身认知理论指导语文课本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