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具身认知理论指导语文课本剧教育
创始人
2025-10-17 13:23:48
0

□ 刘孝珍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课程综合化实施,突出实践性和跨学科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语文学习是学习者身心参与语言实践并获得语言发展与运用的整体性活动。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体验与心智认知之间联系紧密,生理体验影响心智认知,心智认知促进身体体验。课本剧以具身参与为核心,通过戏剧化改编、身体参与、情境沉浸和行动实践开展语文教学,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身的认知体验。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课本剧不仅是一种知识传递方式,更是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促进深度学习的认知工具。它推动教学形式从“离身灌输”转向“具身认知”,促进学习方式从“学科割裂”走向“跨学科融合”,实现美育从“审美鉴赏”升级为“创造表达”。

从“离身”到“具身”——教学方式的具身化转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具有突出的语言实践运用特征,强调学生身心积极参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其品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动作和活动,仅仅看和听而没有活动的学习,只不过是口头的学习。

课本剧学习实践将语文的教材文本转变为戏剧剧本,以学生的身体为媒介,将课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操作的身体经验。学生通过身体参与重构课堂结构,实现“以身体为媒介”的实践性学习,符合学生“动作先于语言”的学习特点。在课本剧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身体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等具身化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与能力,而且能借助课本剧创设的真实情境,将课文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具象的表演。这种“身体在场”的实践激活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通道,通过角色共情、冲突演绎和情感表达,使学生的身体与课文的文本意义建立关联,打破了传统课堂静态文本分析模式,促使学生在“做中学”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课本剧的具身教学实践中,学生将抽象人文情感、道德观念、文学意象转化为体验到的身体记忆和情感共鸣,有效实现语文文本的深度学习与知识内化,回归知行合一的教育本质。

从“割裂”到“融合”——学习方式的跨学科实践

实践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也是形成人的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行动方式。通过学科实践在情境中对学科知识加以应用和创造,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语文学习主张学生在积极有效的语言情境中通过角色融入、合作探究等形式主动完成对文本的体悟,进而提升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应用与转化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课本剧以文本为剧本素材的学习实践超越了单纯的语文课程学习。师生在语文课本剧教学实践中经历剧本选择与调整、角色塑造、情节内化、情境再现等过程,重构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本质。在剧本的设计与实施中,课本剧不仅需要把握原著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还需要掌握戏剧表演的特定技能。课本剧实践要求学生超越表层的文字理解,深入揣摩人物的心理动机和情感状态,实现从读懂到演活的多学科认知跨越,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融合多学科的课本剧实践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创新思维、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使语文学习从“离身认知”走向“具身实践”,从“知识传递”升华为“生命浸润”。

从“审美鉴赏”到“审美创造”——审美教育的浸润体验

审美教育是指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较高的审美品位,以及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从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目标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美育重在“浸润”与“熏陶”的过程。审美活动的本质是由审美感受出发,通过审美欣赏与审美评价,指向审美表达与审美创造的实践。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兼顾审美输入和审美输出:审美输入在于语文文本的品读与欣赏,如对方块汉字的音美、意美、形美的体味,对汉语声韵抑扬顿挫节奏和韵律的吟咏,对言语作品真挚情感与理性思考的领会等;审美输出是学生在对语文文本品读与感悟后的创造与表达,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审美理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课本剧通过对语文文本的创造性转化,使语文教学活动转化为一项美育实践活动。学生在对语文文本输入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身体体验赋予静态的文本以真实的内在情感,理解文本的审美内涵,在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的课本剧实践中,学生通过身体参与与语文文本、环境互动完成了从审美输入到审美输出的转化,实现了从审美体验到审美创造的实践,让美真正“生长”在学生的感知与创造中。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我国生成式AI用户5.15亿人 10月18日,《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
山东649人抢1个岗位!国考报... 2026年国考报名第一天,场面就异常火爆,光是看看数据都觉得心跳加速。开放报名仅9个小时的时候,就涌...
超 90% 选择国产模型:我国... IT之家 10 月 18 日消息,新华社今天(10 月 18 日)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 20...
武汉地铁出入口的一幕:十分钟按... 极目新闻通讯员 李丹 产启斗 邹娟 一位女士路过地铁出入口时因膝盖剧痛难忍,步履艰难。武汉地铁工作人...
别教孩子“乖”,教他们拥有“核...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称赞孩子"真乖"。但"乖"这个看似褒义的词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教育陷阱?...
留学申请愈发激烈!高含金量实习... 最近几年,留学申请圈的竞争激烈程度堪称"地狱模式"!英国院校收到90+成绩单越来越多... 当学术成...
风声|从妻子可查丈夫财产到夫妻... 作者|赵宏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近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颁布通过《广东省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办法中...
王忠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 ...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杨念明、王馨)10月17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
技校到底有多乱?技校班主任普遍... 提及技校,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便是 “混乱”。在网络的各个角落,满是对技校的吐槽之声。人们纷纷...
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女生被尊重,... 如果不是疫情期间印度留学生大量回国,我们还真不知道有如此多的印度留学生学生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