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原校长林建华:若教育没有广泛共识,乱象就难以根本缓解
创始人
2025-10-17 18:09:33
0

▲作者|林建华 北京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系统确立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主要目标,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面向国家下一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亟需构建更加坚实、系统、健全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在此背景下,若仍将视野局限于“双一流”建设中的高校、优势学科及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将难以适应强国建设对教育系统提出的深层次、全方位需求。

因此,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着眼于构建一个结构合理、体系完整、支撑有力的教育系统,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也要充分回应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期待。

一、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

在重新审视当前诸多教育问题与现象时,我们常陷入困惑与矛盾,这与构建强大教育体系的目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回归根本,反思“应如何看待我们的教育”。

以教育评价为例,其本应具备明确的导向功能,但在实践中,由于多元主体视角各异、利益诉求不一,加之缺乏共识性评价标准,往往难以得出令各方信服的教育评价结果。

具体而言,国家关注教育对长治久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社会期待教育促进公平与社会和谐,企业希望教育输送具备竞争力的人才,学生与家长则看重教育带来的社会地位提升与生活改善,而学校往往更注重学术声誉与社会影响力。

这些诉求的异质性,导致难以用单一标准或指标体系对教育状况作出全面而公允的评价,因而各方对教育成效的认可度存在显著分歧。

现实中,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科研水平与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并未同步提升,教育焦虑情绪依旧蔓延。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便捷,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却未见相应增强。一方面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这类现象引发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深层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如前所述,教育评价未能形成普遍共识,不同社会力量基于不同立场与视角理解教育。因此,若不能就教育的基本属性达成广泛共识,当前的教育困境与乱象便难以根本缓解,我们也亟需重新审视教育的核心属性与价值导向。

二、教育的基本属性

首先,教育是学生从家庭这一私人领域迈向社会的桥梁,其本质在于引导个体从受保护的封闭状态逐步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家庭作为私人领域,承担着维系个体生命延续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排他性与保护性。

诸多研究表明,若家庭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支持,个体容易陷入心理困境;反之,若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对学生过度保护,又会削弱其适应公共生活的能力。社会作为公共领域,则要求每个人积极参与各类行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完成人格的社会化塑造。因此,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过渡,是教育的基础使命与责任。

其次,教育的私人属性是实现其公共属性的基础。唯有每个人都实现“学以成人”,教育的公共目标才能充分达成。教育的公共属性体现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良好素养、独立意识与行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并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然而,教育的私人属性虽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志、禀赋特长与发展愿望的生命个体,教育过程必须尊重其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同时,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帮助个体实现或提升社会地位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于公共属性,私人属性更具根本性。正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充分回应个体对教育的多元诉求,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社会目标,完成其公共使命。

再次,教育目标具有多维结构。现实中的正规学校教育有始有终,其目标往往具有外赋性、功利性与主观性,需同时回应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多元需求。

然而,若排除这些外部因素,教育还具有其内禀属性,即指向个体自身的成长与“学以成人”的根本目的。事实上,两类目标对我国教育强国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些目标是学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举例而言,任何一所大学或学校若无法满足社会与个人的合理期望,便难以在社会中持续存在;反之,若忽视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教育也将丧失其人本价值。

此外,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可言说”的维度,即外显知识与默会知识的区别。外显知识具有客观性、逻辑性与公共性,能够被明确表述和系统传递;而默会知识则是个体内在的、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认知与能力,依赖于主体间的交往体验与内心体悟。

例如,科学原理可通过语言和实验进行验证与传授,而伦理观念、审美体验、人生意义等,则更多依靠情境浸润与心灵共鸣来实现传递。

总体而言,教育可从内在属性与外赋属性两个维度加以理解。内在属性关乎“学以成人”的根本过程,具有基础性与长远意义;而外赋属性则更多体现为阶段性、易变性与功利性。现实中,若学生对考试成绩过度追逐,往往导致教育目标的窄化与异化,这也提醒我们须回归教育本质,平衡其双重属性的发展。

三、变化了的社会环境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在重审教育属性的同时,还需关注社会环境变迁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将此作为反思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依据。

在知识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大学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几乎垄断全部知识活动,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使知识触手可及,教育的传统壁垒正在消解,社会知识获取方式正面临结构性转变。

在此背景下,大学教育若要维持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必须主动打开边界,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系统中。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为教育乃至人类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的当下,教育更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培育与创造力的激发,使每个人都能够展现出鲜明的主体性与创新潜能。

未来的教育应构建一种能够“解放”学生的模式,在研究型大学中强化批判性思维与科研实践训练,广泛吸纳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学术与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总之,未来教育应当打破学科的边界、学习的边界与学校的边界,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动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深层次变革,从而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本文来自网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学人智汇立场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中国芯片黑马,来了 最近,国内一家半导体设备厂商可谓吊足了公众的胃口。这家名为深圳市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新凯来”)...
抚顺留学中介服务对比:马来西亚... 在全球化留学趋势下,马来西亚理工大学(UTM)凭借独特的“高性价比 +强学科+ 适配性”优势,从众多...
指南者留学学长说:3.83GP... 一、留学契机 起初我对留学存在很深的误解,受网络上 “水硕” 言论影响,总觉得 “一年硕” 是有钱人...
陈相:国考需警惕择业“内耗” 作者:陈相 近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启动,济南铁路公安局一个仅招录1人的基层民警岗位,在报...
AI智能体助力,中国移动APP... 南方+记者从中国移动获悉,中国移动APP月活跃用户突破三亿,这是中国移动近三年持续推进渠道体系线上化...
新任山西太原市委书记林红玉看望... 据太原新闻网报道,10月17日下午,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长、太原市委书记林红玉看望了耿彦波、李维德、郭...
这个网盘播放器解决了 macO... 用 macOS13 的姐妹有没有过这种崩溃时刻:想躺平看个纪录片,本地播放器说格式不支持,转码转了半...
豆瓣8.8高分韩剧原著,这部精... 在社会的角落,有一个我们常常避而不谈,甚至饱受偏见的地方——精神病房。在这个角落,诞生了一部自带治愈...
原创 定... 祝希娟,这位新中国首位“影后”,凭借《红色娘子军》一举成名,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这部影片的成功为...
破局“小而弱”迈向“小而美”,...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通讯员 罗钰琪)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必追赶“大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