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一则来自“四川发布”的消息在教育圈炸开:成都8所学校将率先试点小初高一贯制改革。这一刻,无数家长的朋友圈被刷屏,各种微信群讨论热火朝天。
这意味着,进入这些贯通班的学生,小升初和中考都不再需要参加考试。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中考,真的开始松动了。
消息明确列出了两种创新模式:一种是“12年一贯制”,让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路直达高三毕业;另一种是“6年一贯制”,学生从初中一年级起步,连续读完中学六年。
这两种模式共同点明确:打破传统的升学考试壁垒,为学生创造连贯、稳定的成长环境。
这次试点不是突然决定。早在今年初,教育部就发布通知,决定在上海、成都等6个城市率先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小初高衔接培养模式”。
成都入选的8所学校名单一经公布,立即成为全城热议焦点。这些学校将如何具体实施新政策,家长和学生该如何选择,成为街头巷尾最关心的话题。
消息传出后,家长群体反应强烈且两极分化。
“终于不用再为小升初和中考熬夜刷题了!”成都七中一位初一学生的母亲王女士感慨道,“这些年,孩子的童年被无尽的补习班和考试淹没,现在终于可以看到曙光。”
支持者认为,一贯制教育打破了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从反复的备考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发展个人兴趣和综合素质。
然而,也有家长表示担忧。“没有了中考这个‘分流’机制,孩子会不会失去学习动力?”一位姓李的父亲坦言,“而且,一旦选错了学校,就要待12年,风险是不是太大了?”
教育专家张明教授分析:“这项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减少重复性应试,强化素质培养。但同时也对学校的课程衔接、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次改革试点选择了成都不同区域的8所学校,涵盖公立和民办,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标是“探索一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深层来看,这一改革直指当前教育体系的痛点:重复的应试准备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扼杀了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更为关键的是,传统的中考分流机制被指责为“一考定终身”,对晚熟型学生尤其不公平。取消中考,推行一贯制,有望让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没有了升学考试,如何保证教育公平?不同学校之间的质量差异会不会进一步扩大?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试点过程中逐步探索答案。
成都的试点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业内人士预测,如果试点成功,这种模式可能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彻底改变基础教育的生态格局。
但同时,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设计连贯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并非首个“吃螃蟹”的城市。北京、上海等地此前已有部分学校开展过类似试验,但以如此大的规模和力度推进,在成都尚属首次。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非筛选人。成都的这次试点,或许正是向着这个本质回归的重要一步。
随着试点政策的落地,成都的教育图景将如何重构?其他省市是否会快速跟进?教育评价体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革?这些问题,都将在未来几年逐渐明朗。
教育变革的步伐已然加快。面向未来的教育,不再仅仅看重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关注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品质。
就在此刻,成都多个试点学校的咨询电话已被打爆。教育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家庭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照亮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