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居区
曾经让家长
“在家不放心,出门更担心”的
留守儿童假日
有了好去处
——
“周末假日寄宿学校”
“周末假日寄宿学校”不仅是一处看护的场所,更是一个用创新课程与温情陪伴点亮童年的成长空间。

周六的西眉中学,不见传统课堂的沉寂,却洋溢着别样的活力与温馨,这种活力,源于学校创新的“走班选课”模式。泥塑陶艺教室里,孩子们围坐一起,指尖小心翼翼地摩挲着逐渐成型的泥胚;一旁的剪纸课堂上,红纸屑如雪花般轻轻飘落。在这里,课程库定期轮换,孩子们拥有“我的课程我做主”的自主选择权,让每一周都充满新的期待。

“今天我学的是剪纸,它不只是门手艺,更是一种非遗文化。”初三学生陈良拿着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作品说,“之前我还上过泥塑和武术,每周都可以选择一门新课,接触的都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特别有意思。”

这份温暖的守护,源于老师们从“看管”到“成就”的教育理念创新。“我们周末托管的目的不是‘看住’孩子,而是‘成就’孩子。”西眉中学非遗剪纸老师邓怡说,“希望他们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充实快乐、学有所获。我们的核心理念是‘在兴趣中学习,在陪伴中成长’。”

同样的温情与创新,也在三家镇大安初级中学校静静流淌。学校精准调研学生兴趣,利用有限资源定制化打造出系列特色活动。运动场上,羽毛球划出青春的弧线;象棋教室里,少年们凝神对弈……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结伴走向食堂,那里有学校为他们准备的热气腾腾的午饭。

“我参加了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象棋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和同学们更亲近了,周末变得特别充实、开心。”大安初中学生夏莹的笑容是这一切努力最好的成果。
更深的温暖,藏在那些系统化的创新设计里。三家镇大安初级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袁林介绍:“学校围绕‘五个一’活动——每月一次校外研学、一次集体生日会,每周一次心理团辅、一次亲情沟通,每天一次微笑问候,系统构建起兴趣类、拓展类、实践类、关爱类四大课程体系。”

如今,安居区已建立起一个以10所寄宿学校为枢纽、辐射32所农村学校的服务网络,并系统构建起“兴趣拓展+心理关怀+学业辅导”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该模式已累计服务学生超过3500人次,它用创新的机制和温暖的内核,丰富了孩子们的周末时光。
来源:陈言龙 全媒体记者 周阿松
编辑:袁浩程
责编:陈 曦
编审:曾晓梅
终审: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