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一个新闻,上海交大2026年博士招生人数增加超过25%,计划招生总人数将超过5000人。清北浙复交中,原本交大的博士招生人数并不算最多,但这次扩招之后,一举超过其他四校,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校。博士和博士后是科研的主力军,扩招之后,相信上海交大在科研成果上也会迎来一个新的爆发期。
就学生和教工规模而言,山大、川大、吉大是国内高校里的三艘航母,即便如此,这次上交大的博士招生人数,已经快接近这三所学校博士招生人数的总和了。这一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于高层次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
现在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无论是AI、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还是各类新材料、生命科学,这些领域都离不开大量的人才支撑。反而是传统行业正在被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新技术逐步替代,社会需要的已经不是“人手多”,而是“人要强”。越是高端制造、前沿科技,越离不开博士群体的研究和创新。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博士生的培养和考核机制,确实该改一改了。过去很多博士培养更多偏重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甚至有时候为了毕业而做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的产业需求脱节。其实现在的博士教育,应该想方设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让博士培养真正为国家战略服务,为社会发展出力。博士不光要能写论文,也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要能把科研成果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
对于我吉来说,这也是一个启发。东北地区要振兴,离不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我吉作为东北老牌重点大学,理应在培养博士生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我们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度扩大博士招生规模,重点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方向上布局,让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振兴东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人脚踏实地去做。无论是地质、材料、信息还是生命科学,吉大都有很好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高水平博士培养,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让科技为国家、为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