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陈志鹏
在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战略地位愈发关键。高校共青团凭借其独特的组织动员与活动创新能力,已成为深化劳动教育、赋能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展多维度实践活动以及强化深层次联动机制等举措,推动劳动教育从“形式化开展”向“内涵式深化”转变,进而为培养锻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教师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
价值引领:构建“课程+实践”育人体系
思想引领是立德树人的行动先导,能深刻塑造未来教育者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坐标。高校团学组织精准把握师范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特质,着力构建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融合体系。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石,将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奋斗品格与崇高师德修养的奉献情怀,有机融入《教育学原理》《学科教学法》等师范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打造模块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层面,依托主题团日等载体,常态化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分享会、“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案例”研讨会,聚焦政策解读与典型范例剖析,有效强化师范生“以劳育人”的职业使命感与价值认同。同时,创新实施“劳动教育微课堂”项目,充分发挥团支部书记作为青年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袁隆平院士扎根大地的科学探索、张桂梅老师燃灯山乡的教育坚守等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学资源,引导师范生深切体悟“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伟业”这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时代内涵,最终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内化为塑造学生品格的价值自觉与行动指引。
实践创新:激活劳动教育“多维场域”
实践是深化认知、锤炼本领的根本途径。高校团学组织立足“校内+校外”“专业+社会”双维度,精心搭建多元化、立体化实践平台。二级学院分团委主导开展“校园劳动自治实践区”项目,科学设置“班级责任田”,组织班级团支部认领实验室维护、校园公共空间美化等实践岗位。同时,建立“劳动实践积分制”,将参与度和实效性科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内生动力,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常态化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团学组织整合地方政府、文博机构、科技场馆、乡村学校等社会资源,构建“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支教服务”三大特色实践平台:组织师范生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剪纸、陶艺、传统印染等技艺,共同开发“非遗技艺中的劳动智慧”主题课程资源包,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劳动精神传承的融合;联合科技馆、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未来教师科技劳动创客行”,鼓励师范生亲身参与智慧农业物联网运维、科普下乡等活动,将前沿科技劳动知识转化为适合中小学生的科普课程与活动方案,提升科技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水平;组建专业化师范生支教团,深入边疆地区、乡村学校实施“农耕体验+学科教学”双轨支教模式,精心设计“红色农耕文化课堂”“乡土劳动故事会”等特色课程,使师范生在服务奉献中锤炼意志品质,增强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协同联动:凝聚劳动教育“育人合力”
劳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汇聚多方智慧与资源协同推进。高校团学组织主动扮演“联结器”与“催化剂”角色,积极构建“政社校团”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共同体。校内,校团委联合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将劳动教育全面纳入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开设《劳动教育理论基础》必修课,并配套建设《劳动教育实践指导》实训课程体系;推动院系团支部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在《学科教学法》等课程中增设“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设计”模块;团学干部广泛收集、筛选优秀融合教案,编印《新时代师范生劳动教育教学指导手册》,实现理论学习、教案设计与教育实践的有机衔接。
校外,高校可牵头组建区域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吸纳地方教育局、优质中小学、示范性社区、知名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建,构建一个跨领域、多层次的劳动教育协同发展平台。联盟内创新实施“双导师制”:邀请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校外实践导师”,通过“劳模工匠讲堂”“社区技能工坊”传授经验技艺;组织高年级优秀师范生担任联盟内中小学“劳动教育助理辅导员”,在高校团学组织和中小学教师的双重指导下,深度参与课程开发、活动组织与评价,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效提升基础教育一线劳动教育的活力与效能。
劳动托举复兴梦想,教育铸就强国基石。高校共青团组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将组织效能转化为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强劲动力。通过系统规划、项目驱动,推动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师范生培养的核心课程、立体实践平台和广阔社会网络。这不仅培养造就了大批懂劳动教育、善教学实践、能示范引领、敢担当作为的未来卓越教师,更探索形成了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新时代劳动教育“高校团学模式”,为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3SJSZ116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