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如何上好法治课?法治副校长、法治课教师谈→
创始人
2025-11-10 10:40:52
0

三尺讲台绘法治长卷,一掬丹心护成长风帆。日前,由教育部主办的2025年第十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比赛之中小学法治课教师与法治副校长微课比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

本期邀请比赛中表现优异的6位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课教师,分享他们如何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变成生动可感的课堂故事、如何将抽象的法律理念融入学生们的日常言行等好的做法,敬请关注。

本周刊由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指导支持

中国教育报刊社、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主办

本期审稿专家 刘玥 万圆

法治副校长说

沙鋆:

最好的法治教育在陪伴中

“我现在知道帮同学出头打架不是讲义气,反而可能犯了法!”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未成年人道德法治体验馆(以下简称“道德法治体验馆”)的模拟法庭里,刚卸下“被告”身份的初中生小宇,向旁听席同学说。这一幕,正是南浔法院“法官妈妈”团队探索“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的生动缩影。

走进道德法治体验馆,在模拟法庭,学生们扮演法官、检察官,沉浸式开展真实案例模拟。在虚拟体验区,他们“亲历”违法后果,直观感受法律边界。曾有孩子在体验VR打赏充值后小声说:“好怕爸妈生气。”“法官妈妈”没有批评,而是陪他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未成年人充值的条款,教他如何与父母沟通。

然而,线下的陪伴再贴心,也难抵乡镇学校与城区法院之间的距离。南浔法院从建院之初,“法官妈妈”就坚持开展法治副校长普法教育课堂,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那时的法治课常常“半年见一次”。

为了让法治教育不被距离阻隔,“法官妈妈云课堂”应运而生。每周“法官妈妈”的身影会准时出现在辖区学生的课堂屏幕上,校园欺凌、网络权益、家庭矛盾等都是师生关心的话题。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春风心语”法官信箱继续提问。今年,一名留守儿童留言求助父母离婚后见不到妈妈的困境,“法官妈妈”联合社区开展调解,最终帮助孩子实现了每月见妈妈的心愿。这种“孩子提问、法官回应、课后跟进”的模式,让云课堂成了“不下线的陪伴”。

通过法治副校长实质化运行机制,“法官妈妈”们定期走进校园,不是“讲一节课”,而是“陪一段路”……常有人问,基层法院做法治教育,最该守住什么?我坚信:法治教育,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法条,而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法治的种子,让它伴随成长、发芽、开花。南浔法院用22年的坚守证明,最好的法治教育,不在讲堂上,而在陪伴中。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横街学校法治副校长、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

冯薏溪:

从漫灌式宣讲转向价值引领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检察院自2018年起,在辖区挂牌成立113个“春晓工作室”,广泛开展青少年权益保护和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多年的法治副校长和“春晓工作室”普法经历表明,讲好法治课,关键在于从“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共鸣。

讲好法治课,传统的“我讲你听”式授课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疏离,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元互动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我院四大普法基地,在线下基地配备了VR体验仪、模拟电信网络诈骗系统互动设备,通过沉浸式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运用“真人特征+动漫元素”的混合建模技术合成AI检察官“I春晓”,以未成年人喜爱的虚拟主播形式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

讲好法治课,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现实需求量身定制“教材”。对小学生,重在“启蒙”与“感知”。课程设计主要突出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可采用卡通动画、图文故事、情景游戏等方式,让小学生初步建立对“法”的亲切感和对基本行为规范的认知。对初中生,重在“明理”与“认同”。课程内容结合他们关注的社交、网络、情感等问题,选取学生欺凌、网络沉迷、青春期自我保护等真实案例,以案例代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情境,将外在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对高中生,重在“思辨”与“责任”。课程要注重引导他们将法律知识与公民责任联系起来,可采取模拟法庭等互动形式,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人、被告人等角色,完整经历庭审流程,从而意识到必须敬畏法律、担当责任。

讲好法治课,要以情感触动和价值引领,培育学生法治信仰。在讲述案例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被害者权益保护、加害者悔过自新等话题,让法律课程充满法治的温度和人文的关怀。如在介绍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时,可通过帮教成功重返正轨的未成年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给予的改过机会和社会的包容;讲解学生欺凌时加入人际交往的边界、自我情绪的管控,让法治课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实用指南”。

(作者系广西贺州第四高级中学法治副校长、广西贺州八步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

8月28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阳光小学校联合安宁区交警大队、安宁区消防救援大队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底线和行为边界。中国教育报记者 尹晓军 摄

小学教师说

陈芳:

法治教学要结合真实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学生建构法律知识体系,提升法治素养,是法治课教师急需面对的新课题。《向校园欺凌说“不”》对小学法治课堂进行了“真问题、深思辨、重实践”的新探索。

法治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创设思辨性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法律问题,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辩一辩“我们是未成年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护着我们,不管我们做什么,都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受到法律的制裁”,引导学生对未成年人权利和义务进行深入思考,同时通过讨论辨析进一步明确“特殊保护≠特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践行法治行为、形成法治自觉,做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好公民。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笔者创设了真实生活情景“放学回家时,小君独自一人在一条偏僻的胡同,几个高年级男生逼他交出身上的财物”,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绎被欺凌者、旁观者应该如何处理,引导学生逐步明晰面对欺凌既要勇敢说“不”,更要考虑自身安危、智慧处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民警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王力 摄

中学教师说

曾莲:

将教材内容转为有效教学行为

法治课堂教学需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即完成情境、认知、思维、主体、知识结构的转化。

用“替换”实现教学情境转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熟悉情境,实现从生活经验到法治场域的叙事转换。在《学会依法办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工人讨薪的情境替换为师生熟悉的司机和乘客的矛盾纠纷情境,如让学生根据“暴雨天气”设想情境,并以《人民日报》转载的“甩客”事件引出学习内容,然后明确“跟帖”的正确方式,引导学生谈法治社会的愿景。

用“遵循”实现认知层次转化。利用好教材设计的各栏目,实现从感性共情到理性法治认知,完成认知深度提升。《学会依法办事》的各环节可以这样推进:让学生对“甩客”事件达成共情,组织学生以演绎的方式体验如何用法治方式处理这件事,引导学生对各种公约与法律不相符合的地方进行改正。

用“延长”实现思维模式转化。教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对事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实现从简单判断到复杂逻辑推理,实现认知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罗列观点到串联观点转变,讲清观点之间的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如讲清遇到“甩客”,我们能利用的基本途径有哪些……由一步思考转为两步、三步串联思考。

用“补充”实现价值主体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清现代法治的要求,用“我的法治实践”进行学习主题的内化和外化,使学生明白“法治意识强并不等于凡事都要对簿公堂”。

用“迁移”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化。将事件所彰显的具体事项迁移运用到社会比较关注的其他事项,从零散知识点到法治知识体系,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小区/社区/村委会进行调研、找出难题、寻找帮助、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方案提交给管理者。这样的任务设计,既强调学生“做中学”“创中学”,又强调学生的深思和践行。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

7月24日,在山东省高密市柏城镇,普法志愿者倪会荣在给小朋友们讲解法律知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李海涛 摄

王玮妮:

巧妙转变让法治课鲜活起来

法治课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第一阵地,上好一堂法治课是一线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一堂鲜活的法治课,要敢于实现四个关键转变,使其有温度、有互动、有延伸、有回响,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学生的血液。

一是案例之变,即案例从“遥远文本”变为“身边故事”,让教学拥有温度。法治课的案例选取需遵循选材“贴”和呈现“真”这两个原则。首先,贴近学生身边故事。如以一名高中学生陷入网络追星骗局、损失10万元的真实事件作为教学主线,让案例可感、可触。其次,呈现学生真实活动。引入采访实录、采访视频等第一手资源,通过真实的画面、声音和情感,打破课堂与生活的壁垒,让课堂有温度。

二是角色之变,即学生从“被动听众”变为“主动探索”,让课堂充满互动。法治课教师需通过设计驱动性任务,采用角色转换、技术赋能协调学习方式等,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化身为采访记者、校园反诈宣传者等角色,在互评、辩论、协作中完成思维碰撞、成果创造和素养提升。

三是场域之变,即课堂从“封闭教室”变为“开放实践”,让学习获得延伸。教师可通过学习任务单创设“课前走进社区、课中链接社会、课后影响家庭”一体化的学习闭环,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课前让学生走进社区采访调研,将真实案例和问题带入课堂;课中邀请警官为学生开展反诈宣讲,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辅助,形成教育合力;课后布置“家庭防诈调查”等实践任务,实现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的育人效果。

四是评价之变,即评价从“知识考查”变为“素养发展”,让成长留下回响。教师可通过设计“参与态度+活动能力+知识建构+素养养成”课程四维评价量表,将传统的考查式评价转变为成长档案式的过程性评价。即时反馈学习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态调整学习策略,又有利于形成学生完整成长轨迹档案,让法治素养的提升变得可见、可评、可感。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华侨城高级中学)

王波:

打造有共鸣有回响的法治课

中学法治课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言不合,切勿“开盒”》的课堂教学,探索了有共鸣、有参与、有回响的新时代中学法治课创新路径。

精准锚定“共鸣点”,升华课堂温度。“共鸣点”是指那些能瞬间连接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与认知兴趣的教学切入点,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现实关切。课程中将网络空间比作盒子,以此贯穿所有教学环节:从上课伊始现场打开盒子抽取个人信息张贴在黑板上,到最后关上盒子为其上锁。其间,结合未成年人因追星纠纷引发的案例展开探究,通过具象化教具、真实案例与情感引导的三维联动,使法治课堂升华为具有情感温度与生活实感的浸润式教育场域。

巧妙设计“参与链”,激发思辨深度。“参与链”是一系列环环相扣、旨在将学生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的课堂活动设计,是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在深度参与中强化法治思维。课程围绕“开盒挂人”设计了阶梯式探究链条:首先引导学生解构“开盒挂人”的动因,继而分析其危害,并聚焦法律责任,系统梳理法律后果,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不同维度提出治理建议。全过程通过知识调用、案例比较与法理整合的认知训练,使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深化法治原则理解,实现思辨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持续关注“回响场”,延伸育人广度。“回响场”是指法治教育的效果超越课堂,在校园生活、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未来人生中产生的持续性影响,其关键是设计让学习效果得以强化、延伸和实践的路径。课程的作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反“开盒挂人”安全手册,以手抄报或电子海报形式完成可视化呈现。此项任务可帮助学生提升信息筛选、艺术表达与法治宣传能力,完成从认知内化到实践外显的转化过程。同时,通过学生与家人合作完成作品,在校园和社区公开展示,可有效拓展法治教育的辐射维度,推动法治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第三十中学校)

来源丨中国教育新闻网

初审丨封常明

复审丨李宇峰

终审丨胡

相关内容

最新资讯

律师解读“妻子拒还出轨丈夫生前... 极目新闻记者 张奇据浙江电视台《钱塘老娘舅》栏目报道,金华市武义县的丁先生反映,父母借给他表哥17万...
海斯完美表现助湖人3连胜,赛后... 北京时间11月3日,在一场充满激情的对决中,洛杉矶湖人队以130-120击败迈阿密热火,豪取三连胜。...
蒙阴街道城市社区10月份家庭教... 福山社区 10月30日上午,家庭教育指导师刘婷婷到福山社区家庭学校开展讲座《从“难以启齿”到“自然...
研学机构占用百亩耕地后烂尾7年... 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近日,河南信阳罗山县铁铺镇多个村民反映,他们的农耕地被村委会集中流转给一家企业,企...
“只要我不是被遗弃的,深圳多套... 极目新闻记者 丁伟11月10日,广东深圳一名女子公开寻亲的消息引发关注。她在视频中介绍说,自己现在所...
唐尚珺宣布直播带货 11月9日晚,“连续高考16年”当事人唐尚珺通过视频宣布已组建团队,两位成员都是其大学校友。“以后每...
教育部出台8条新措施,为中小学... 据教育部网站11月10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
外媒:FBI局长曾访华,讨论芬... 据凤凰卫视援引路透社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帕特尔上周曾到访中国,与中方讨论芬太尼和相关执法问题。报...
2025秋新教材人教PEP英语... 人教PEP英语三年级上册电子课本Unit1 人教PEP英语三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陕西省物理骨干教师提升活动走进... 11月7日,陕西省物理骨干教师素养提升活动在汉中市西乡县第一中学顺利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师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