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是说,现在的家长为了娃,真的越来越会整活了!11月9日四川足球超级联赛现场,内江一名小学生抱着试卷刷题的画面,本来想卖个勤奋人设,结果被网友骂到怀疑人生。
孩子妈妈说,孩子特别想看球,但第二天要期中考试,还有几道题没复习,就想趁赛前碎片时间补补,实现看球学习两不耽误。

这话听着挺合理,可评论区直接炸了:球场那么吵,能静下心做题?纯属自我感动!最后球没看好,题也没做会,两头空谁懂啊!
这波操作越看越眼熟,鲁迅要是活着,估计得拍大腿说:这熟悉的配方,这祖传的扫兴!百年前他在《五猖会》里就写过,自己小时候盼着去看庙会,兴奋得睡不着觉,东西都搬上船要出发了,他爹突然喊停:把书背熟,背不下来不准去!鲁迅当场像被泼了盆冷水,哆嗦着背完书,之前的快乐全没了。后来就算去了庙会,再热闹的场面在他眼里都索然无味。

万万没想到,百年后的今天,还有家长在干同样的事,把孩子的快乐按在地上摩擦。为啥家长总爱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说白了就是三个毒认知在作祟,坑了一代又一代孩子。
第一个是苦难崇拜后遗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被家长们曲解成了快乐=堕落。他们总觉得孩子过得太开心会玩物丧志,非得在快乐里掺点苦才安心,却忘了学习要的是专注,不是苦情戏。在球场这种嘈杂环境里做题,效率低到离谱,纯粹是浪费时间。

第二个是内卷焦虑闹的。双减后作业少了,家长的焦虑没少,反倒得了时间浪费恐惧症。在他们眼里,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得用来学习,看场球就是浪费两小时,却看不到孩子在快乐中能收获情绪滋养、学会团队协作,这些隐性成长比几道题重要多了。
第三个是表演型教育虚荣心。现在社交媒体上,孩子在球场写作业边旅游边刷题就是家长的社交货币,能显摆我会教育孩子我家娃勤奋。可孩子到头来成了道具,慢慢就会觉得努力是为了取悦爸妈,根本没有内在动力。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会代代相传。

小时候被问作业写完没,长大被问房贷还完没;童年没享受过纯粹快乐的人,要么复制父母的教育方式,要么一辈子不敢放松,总觉得自己不够努力。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跟父母分享生活,不就是因为怕吗?分享快乐被泼冷水,分享成功被挑毛病,到最后亲子沟通只剩报问题求帮忙,温情早没了。
其实破解这事儿特别简单,就三句话:该玩的时候让孩子痛痛快快玩,该学的时候让孩子专心致志学;快乐不是浪费时间,是孩子积蓄能量的方式;教育不是自我感动的秀,是让孩子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百年前鲁迅就警示过,别让功利毁掉孩子的快乐。百年后,咱真该醒醒了!孩子的童年就一次,别让带卷看球这种操作,变成他们一辈子的遗憾。与其搞这些无效内耗,不如让孩子好好看场球,第二天专心复习,这才是真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