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课堂·第301期
“无条件的爱”不是孩子做什么都可以
你好,我是树辉。
父母可以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吗?可以,但是很难,这对于父母的要求有些高,因为父母首先要具备健康的人格水平。
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呢?心理学里,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对此有很多描述。我们先不谈这些专业的描述,我们只是观察一点,在关键时刻父母的反应是不是合乎情理的。
什么样的时刻是关键时刻呢?在孩子需要父母回应的时候,在孩子需要父母支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在孩子需要父母稳定地待在父母的位置上的时候,父母可以稳稳地做到。
这么描述或许有些抽象,我们还是来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观摩了一个精神分析案例督导。在督导中咨询师提到了她跟来访者之间的一次咨询中的对话。
来访者:“今天同事欺负我了,我明天要还回去。”
咨询师:“我发现你的变化好大,你现在都敢和别人冲突,表达自己的不满了。”
咨询师这样回应来访者合适吗?就这一点大家展开了讨论。当看到大家陷入混乱的时候,督导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的孩子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了你会怎么处理?”

我心里由衷地赞叹道:“好问题”。为什么?这位督导老师是没有忽视咨询师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要如何存在于现实关系中的。很多咨询师学了一堆心理咨询的技术,在咨询中做了来访者的“假妈妈”,可是自己还不知道,这时候督导老师就要尝试用各种方式提醒她:“你首先要是一个真实的“妈妈”,才有可能在咨询中帮到来访者。”
咨询中,咨询师的回应可能的确是处于她感受到了来访者的变化,但是这个回应太快了,甚至有些鲁莽了。如果是切换到生活中,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们绝对不会像咨询师回应来访者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告诉孩子:“你太勇敢了,打得好。”我们至少要搞清楚发生了什么。
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小明放学回家跟妈妈说:“妈妈,小华今天打我了,气死我了,明天我要打回去。”那妈妈要怎么做呢?
我们先看看一些育儿书上是怎么教的吧。有人会教你,这时候要共情孩子,你要跟孩子说:“宝贝打到哪儿了?疼不疼,妈妈很心疼”,或是教你抱过孩子,关切地看看孩子有没有受伤,甚至要你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你去找老师,或者找对方的家长……这些方法五花八门,但是就是忘了一点,我们要先来澄清问题。
我们要怎么澄清问题呢?想方设法问清楚事情的始末。我们还是回到这个场景中。
小明:“妈妈,小华今天打我了,我明天要打回去。”
妈妈:“能说说小华为什么打你吗?”
小明:“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把他的凳子偷偷拿开,他摔了一跤。”
……
先不要着急往下看,这时候你搞清楚了孩子被“打”的真实原因,你会怎么想,接下来会怎么回应孩子呢?
很多父母可能会哭笑不得,开始给孩子讲道理:“我告诉你哈,你可不能跟同学开这种玩笑的哦,这样很危险的,万一小华磕伤了,人家的爸爸妈妈会来找我们算账的……”

还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活该,打得轻,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搞恶作剧了……”
如果父母的人格状态是健康的,他们可能会给到孩子这样的回应:“下次别再搞这样的恶作剧了。”
因为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言传身教,而不是讲道理,更不是带着情绪去和孩子互动。如果父母这个时候能做到明辨是非,但是不和孩子讲道理,更不是带着情绪跟孩子说话,那这样的父母一定能区分清楚什么是“无条件”,什么又是“有原则”。
当父母跟孩子说“以后别再这样了”,这样的表达是很智慧的,它的含义是告诉孩子:“同学之所以会和你冲突是因为你做错了。”这样回应孩子不是在给他讲道理,却是给了孩子一个反思的空间。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反思,也可能会变本加厉地为自己“开脱”。孩子可能会说:“那他也不能打我呀。”如果孩子这样说你会怎么回应他呢?有的父母可能会想:“对呀,我的孩子说得有道理。”这是人们很容易犯的错误。
这时候智慧的父母会继续跟孩子“争论”。他们可能会这样问孩子:“那我们想想,如果是别的同学拿了你的凳子,把你摔倒了,你会怎么做呢?”一般而言,孩子可能会说:“那我肯定要打他的。”有的孩子说到这里会一捂小嘴,满脸涨得通红。为什么呢?因为他意识到了,原来不仅仅是他的同学,换了谁都可能会这么做的。
不要小看这个过程,我们这样可以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在这样的熏陶下孩子的自我意识范围会扩大。他如果从小就有了这样的能力,就不会陷入到一种“病态自我”之中。

什么是病态自我呢?这是相对于心理学里所说的不“健康自我”这个概念,是指一种畸形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在我的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觉得所有的人都对不起自己,甚至这个世界都对他不公平,这严重影响了一个人健康自我的发展。
如果你关注一些新闻事件,你会发现有的孩子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和同学产生激烈的冲突,有的孩子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跟小时候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父母没有讲原则的能力,没有把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社会规则的遵守用身教言传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是有很大关系的。
有的孩子出问题了,父母宁可把原因归结为溺爱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其实是不会做父母的。在这里我想把话说得重一些,如果你的孩子在小时候需要你身教言传的时候你不会做父母,那你就是不会做父母。因此在心理学里,尤其是以研究育儿学为基础的精神分析会反复强调父母人格健康的重要性。
当然有的父母可能会有这样的疑虑:“我问我的孩子对方为什么打他了,可是我的孩子不说,而且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都不再和我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有可能孩子在你问他时所表现出的态度里感觉到来者不善。
同样是问问题,但是父母传递出的信息是不同的,有的父母给孩子的感觉只是单纯地好奇,他们会不设防地告诉父母事情的经过,但是有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焦虑、指责,甚至是嘲笑,这样一来孩子就一句话也不想多说了。
所以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远比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更重要。”如果你觉得自己问孩子原因啊,可是孩子不说,孩子排斥,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可能问题不是出在你在问孩子原因,而是这背后你传递给孩子的非语言信息。
为什么我会拿心理咨询中的案例跟生活中的案例对比着分享呢?因为一个人来做心理咨询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找“妈妈”。所以咨询师无论是男是女,都要先具备一个能力,那就是做“妈妈”。

在咨询中,每当我的来访者问到我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我也会时常反思,如果是我的孩子问到我这样的问题我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如果我的孩子问我:“爸爸,今天有同学打我了,我要不要打回去?”作为一个成熟的爸爸我一定不会无脑地给他支招,我是一定要搞清楚原因的。这样一来,我在咨询中回应我的来访者的时候就不会有偏差了。
然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我们把咨询中的场景放到生活中模拟,反复琢磨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倒推回去,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放到咨询中去推理那就不行了,这样会产生角色混乱。
比如生活中我的孩子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怎么也回答不出来,我绝对不会想象如果是在咨询中我的来访者这样问我我会怎样回答。因为心理学的理论思维一旦启动,就会影响我们在生活中感知我们自己,感知我们和孩子之间关系的能力。
心理学的理论在生活中不能用,即便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我也不会动用这些理论面对我的来访者。那问题来了,这些理论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们的用处只有两个,一是咨询中我们把心理学理论揉进关系里,建立我们理解来访者的一个框架;二是咨询结束后,我们用心理学理论去复盘,去分析咨询中的疑点,去解答咨询师的困惑,以便下次及时调整。
在咨询中,连心理咨询师都不敢轻易动用理论,我不知道那些自诩为心理专家或是育儿专家的人是如何敢说,学会了自己的理论或课程,在育儿的道路上就会变得轻轻松松没烦恼了这样的言论。我想问问那些“专家”们:“你们会像你们教学员一样用那些理论对待你们的孩子吗?”
所以,那些自诩可以教会你如何无条件爱孩子的专家的话是不可信的。当你产生一个这样的疑问:“我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吗?”的时候,有可能是你担心你会失去自己的原则,你担心自己会成为一个无脑的分不清是非曲直的父母,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请你记住:作为父母,你需要关注的不是自己能否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你要时刻“修炼”自己的人格,别让自己暴露出的人格缺陷耽误孩子的成长。

作者:树辉老师
一个专心做咨询的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一个在来访者面前没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经常会有一些怪论,
可是会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总之是一个
最不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
(接受地面&网络视频咨询)
三个解释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胖
放下确定感,尝试用各种好玩儿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收起你的功利心,接纳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他改变
育儿有“树”第32篇|不知道怎么做,你正在给自己制作一个“世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