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12点的钟声刚过,我家姑娘还趴在书桌前赶作业。
本来想觉得绕开中考就能轻松点,但后来发现纯属想多了。
北京2025年新中考一来,“小四门”取消,偏科生的日子更难了,我们这些家长跟着慌得一批。

当初听说女儿学校有直升名额,还以为是捡了个大便宜,哪想到这背后全是纠结和博弈。
我家姑娘所在的学校,在本区算第二梯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可学校心气儿不低,一门心思要冲成绩。
高中成绩好坏,生源占了大半因素,这事儿校长比谁都清楚。
前年学校开始搞直升班试点,才招了30个人,去年40个,今年直接火出圈。
为啥?还不是新中考的不确定性,让家长们都想求稳。

更有意思的是,学校今年高考成绩不太理想,高分段和升学率都往下滑了。
校长在家长会上直言,这届高三没留住尖子生。
如此看来,今年的直升名额,学校是志在必得。
我算是看明白了,现在不光大学抢生源,初中为了留住好苗子,也得下血本。
学校抢生源卷疯了家长陷入两难局
我有个好朋友于女士,她女儿是年级尖子生。
这学期期末,她直接被校长“一对一”约谈,那待遇,真是母凭女贵。

学校拍着胸脯承诺,给最好的班型,配最好的老师,就想让孩子留下来直升。
于女士私下跟我说,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被当成宝啊,她确实动心了。
无独有偶,我另一个海淀的朋友,孩子在当地二梯队学校。
去年她也面临同样的选择,学校副校长居然直接登门拜访。
我当时都惊了,海淀的学校为了抢生源,居然这么拼。
朋友倒是看得透彻,她说生源就是王道,大学都在抢,初中能不着急吗?

可尖子生家长的纠结,外人真体会不到。
于女士一边被学校的诚意打动,一边又不甘心让孩子“降格”直升。
万一孩子中考发挥好,能冲上市重点呢?那可是更好的平台。
但反过来想,中考变数太大,万一考砸了,连现在的学校都保不住。
这种进退两难的滋味,怕是只有经历过的家长最有体会。
我们家就不一样了,纠结的不是“要不要”,而是“能不能”。
我家姑娘年级排名在前10%左右,刚好卡着直升的线。

直升名额是按排名顺延的,只有尖子生放弃,我们才有机会。
无奈之下,我只能半开玩笑地对于女士说,让你家学霸冲市重点去,名额留给我们这些“学酥”。
那段时间,孩子们之间也暗流涌动。
下课就凑在一起试探,“你要不要直升?”想留的拼命刷题,像我家姑娘这样的擦线生,压力更大。
生怕一次考试没发挥好,就把“前程”给断送了。
这种被动等待的感觉,真挺磨人的。
我和姑娘早就达成共识,不放弃直升去搏中考。

她偏文科,数学物理一直悬着,英语和道法拉不开差距,语文有优势但也不绝对。
新中考取消了“小四门”,对偏文的孩子太不友好。
毫无疑问,早点上岸才是最保险的。
可就算定了主意,我们也只能等着被筛选。
分数就是硬通货,排名靠前的才有选择权,像我们这种“下位者”,只能被动接受结果。
姑娘倒是想得开,她说要是学校不留她,她也绝不考回来。
这话说得硬气,其实就是精神胜利法罢了。

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快两个月,期间孩子们经历了月考、期末考试,学校还专门组织了直升班考试。
姑娘考完吐槽,那题简直变态,根本不是给人做的。
陆续有消息传来,年级前十里三个签了约,数学第一也签了,连常年霸占前三的大学霸都决定直升。
一开始我以为姑娘没戏了,没想到综合两年成绩,她居然擦着线上岸了。
而于女士的女儿,比妈妈有主见多了。
在于女士还在摇摆的时候,孩子直接拍板,要参加中考。

她说发挥好能去更好的学校,遇到更优秀的同学,就算没考好,也不信考不上现在的学校。
还有更戏剧性的,有个孩子签约后反悔了,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刚好补录成功,成了最后一个上岸的。
于女士笑着说,这就是各得其所。
我跟她开玩笑,让她把孩子未来的市重点校服留着,我家姑娘还要穿四年。
两年的战友情,就此分道扬镳,她备战中考攻坚战,我们则直奔四年后的高考。
绕开中考没躺平新赛道照样卷
我这边刚尘埃落定,就有朋友来找我商量“1+3”项目的事。

我之前对这个项目了解不多,后来才知道,这是北京淡化中考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综合素质和面试就能直接升高中。
可这项目也分地区,我家姑娘学区里的“1+3”名额,都来自排名靠后的高中,没什么吸引力。
但听说其他城区,报名场面挤得快失控了。
朋友的孩子拿到了面试资格,最后却没被录取。
后来才知道,所谓面试,就是当场解数学物理的压轴题。
我心想,要是我家姑娘去了,场面肯定惨不忍睹。
朋友说,这学期期末还想让孩子试试集团内选拔,也就是俗称的“0.5+3”。

据说这赛道的竞争,一点也不比直升轻松。
如此看来,就算绕开了中考,其他赛道也都是卷王争霸。
开学后,我算是彻底明白,直升班根本躺平不了。
期中考试前,数学已经学完了高一上的大半本书,姑娘每天写数学作业写到十一二点。
物理更夸张,两个月就讲完了初三课程,11月就要开始学高一内容。
最有意思的是各科老师的“矛盾”,化学老师愁眉苦脸,从零开始的学科,不讲基础根本没法上高中内容。
生物老师却嫌化学老师讲得慢,因为高中生物得靠初中化学打底。

老师说,直升班就是要提前学、拔高学。
但在我看来,除了那几个降格来的学霸,其他孩子都在连滚带爬。
不过话说回来,直升也不是没好处。
以前姑娘还挺爱面子,现在拿回不及格的数学卷子,居然毫无心理压力。
时间管理虽然还是有点散漫,但比初二时强多了。
很显然,早点见识高中的学习强度,接受现实的残酷,逼着自己去适应,这大概就是直升班的意义所在。
现在北京“绕开中考”的路径越来越多,直升、1+3、0.5+3,还有硬拼中考。

每个家庭的选择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
关键在于,选择之前想清楚“能不能”和“要不要”,选择之后就别后悔,也别去美化没走的那条路。
新中考改革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也给了孩子们更多选择。
教育从来没有捷径可走,无论是哪种路径,都离不开努力和坚持。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就是陪着孩子做出最适合他们的选择,然后支持他们一直走下去。
成长路上的风雨,终究要自己经历,而那些经历,终将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