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口语交际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实践形态,发挥着表达思想、建构意义和实现社会互动等功能。然而,当前的教学体系过度集中于书面语言,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成活力和情境适应力等培养不足。口语教学的实质不是对学生语言输出的培养,而是思维转换、语义组织、建构语言使用、认知调节和社会互动的认知通道。因此,语言教育应该回归真实交际发生的场景,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口语交际板块分布于各个单元,反映出交际场景化、任务化、思辨化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下册的“沟通·做事情的程序”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工作的先后顺序,帮助他们构建语言的逻辑时间链;四年级上册的“交往·如何和他人进行交往”单元,强调倾听和反馈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的意见作出回应;五年级下册的“沟通·以主题为中心表达观点”单元,进一步强调了语言逻辑的完整性和语义的凝聚性。以上板块均体现出教材的编排意图:以语境推动语言生成、以交际任务推动语言组织,进而构建表达行为的思维结构。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脉络。语言学习的理论演变历程表明,口语交际并不只是一种语音与词汇相结合的活动,而是语用能力、情境意识和社会性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语言运用包含着理解、交往和共识等社会目的,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就是其交往理性逐渐形成的过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的语言对认知发展的中介功能表明,语言表达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产生思维的一种工具。
这一理论逻辑在教材安排上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沟通·诉说愿望”单元中,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学习使用描述性语句和心理词汇,教师则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五年级上册的“沟通·表示同意和异议”单元,体现了语用意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点碰撞学习如何在语境中调整语气和词义;在六年级上册的“沟通·看图发言”单元中,学生通过综合叙述、描述和议论的方式,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言语和思维的内在融合。这些例子表明,教材以情境作为驱动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系统发展。
当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短板分析。从教育实践层面看,当前的口语交际教学仍然存在结构性不足。具体而言,课程目标设置通常注重书面表达的可量化结果,忽略了语言交际的过程性特点。同时,教学活动设计对模仿式范例的依赖性过强,学生缺乏在真实语境中自主表达的机会。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对于交际能力的认识仅限于发音准确和语言规范,忽视了语义生成和思维表达等动态性问题。此外,评价体系中缺少以交际质量为目标的多维标准,导致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缺少持续反馈机制,教学效能也相应受到限制。
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沟通·希望能和大家谈谈”单元,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常常被简化为机械式的朗读,失去了其原有的情感交流的教育意义;三年级下册的“沟通·叙述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单元,原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叙事逻辑,但在某些课堂其内容呈现出固定的复述模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缺少创新;在五年级下册的“沟通·以主题为中心表达观点”单元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重视句子的规范性,导致学生的表达过于单调。上述教学偏差表明,教材的交际任务要求教学者从观念和方法两个方面重新设计,让课堂回归思维推动语言、沟通激活表达的本真目标。
提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与路径。教师专业意识和课堂结构的双重重塑,是推动口语交际教学内化为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表达逻辑、语用能力和思维深度等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研究显示,当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目标导向含混不清、教学设计简单和评价体系不平衡三个层面,同时教学实践缺少思维引导和语境支持,限制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有效的改进路径要以情境化任务、探究式互动和多元评价机制建构为支撑,让课堂回归语言生成本质。
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改革要以推动语言实践性、情境真实性和认知生成性相统一为前提。教学目标需要由语言再现向意义建构过渡,课堂组织要形成互动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并存的架构。教师角色定位由知识传递者向语言情境组织者和交际活动引导者转变,课程设计也要关注任务驱动和项目化学习等内容,引导学生产生表达动机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口语交际的评价要从多元维度对学生的言语逻辑、表达策略和互动意识进行测量,实现对过程和结果的同步动态评估。
从实际的教材应用层面来看,在三年级上册的“沟通·叙述一个小事情”单元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任务实现拓展,如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日常经验并互相提问,从而激发其语言组织和聆听意识;在四年级下册的“沟通·学会聆听”单元,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深刻感受语言反馈的价值;在六年级上册的“沟通·表达情感和理解”单元,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阐述和讨论自己的观点,实现从阅读到表达的知识迁移。
总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任重而道远。弥补这块“短板”,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它关乎的远不止是“说话”的技巧,而是一个孩子如何理解世界、与他人建立联结并建构自我身份的深层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系统化课程、真实化情境和智慧化引导耐心浇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乐于倾听、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下一代。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2日第14版
作者: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