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的脚步踏入教室,学习是否只能从铃声响起开始?十一顺义学校用一场别开生面的学科教室创意布置评比活动,给出了别样的答案。
为深入贯彻“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核心理念,推动学科教学特色与育人目标具象化呈现,充分发挥学习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在学校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下,助力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从教到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我校在本学期开展首届学科教室创意布置评比活动。
活动分为设计与布置、学部初评、学校终评三个阶段,从学科特色、学习方式、空间创意三大维度深入探索,让“空间赋能教育”的理念落地生根,让学习在环境的浸润中悄然发生。
一、理念为魂:让空间成为“隐形课程”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作为学生每日学习生活的核心场域,不仅是知识传递的空间,更是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重要载体,是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科教室设计与布置,我们特别邀请到亦庄实验中学的李丽老师举行了《让空间长大》的讲座,并带领老师们实地参访十一盟校的学科教室,引导教师将教育理念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空间设计思路,让学科教室从规划之初就朝着支持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深度思考的“赋能场”方向打造。
教室的转型,绝非简单的空间装点,而是教育理念的“物化”过程。当教师们拿起画笔、规划布局时,实则在重构自己的教育哲学--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正中央,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有机融入空间设计。
二、学科为韵:一室一特色,让素养“看得见、摸得着”
“空间赋能教学”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借助科学的设计理念与教育理论,让空间成为学科特色的“代言人”,为学生成长和教师教研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自身学科内涵,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需求,精心规划教室布置方案,打造“一室一特色、一科一风景”的生动场景,并在后续的学部初评与学校终评中,接受专业评审的检验与指导,不断优化完善。
语文学科教室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经典诗文以书法、插画等艺术形式点缀墙面,主题阅读区、静心练字区、学习支架区划分清晰,既为学生营造了诗意的学习氛围,又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让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数学教室则打破了抽象概念的壁垒:几何图形、函数曲线以直观的形式呈现,数学史话穿插其中,让原本枯燥的公式、定理变得可视可感,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英语教室致力于打造沉浸式语言环境:情境角为学生提供了模拟对话的场景,文化墙展示着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学习高光展示区记录着学生的成长瞬间。在这里,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自然而然地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三、创意为笔:以教育匠心,打造有温度的学习空间
在有限的空间里,老师们充分发挥教育智慧与审美创意,每一个命名、每一块墙面、每一张桌椅、每一张图画、每一件器物,都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教育过程中的“隐形教师”,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校的育人生态。





有的教室设置了“灵感驿站”,摆放着便签纸和笔,鼓励学生随时记录突如其来的思维火花;有的利用墙面、柜面设计出互动式学习与挑战任务,如数学教室的“解题闯关墙”、英语教室的“单词接龙板”,让每一处角落都成为教育的延伸,让学生在互动中主动学习。



在互动中学习



物理、化学、生物教室是探索自然奥秘的 “实验室”,每一件教具都在诉说着科学的故事,激发着学生对自然的好奇,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的力量。政治、历史、地理教室则是穿越时空的 “时光机”,哲学家们跨越千年的对话让学生深入思考存在的意义,地图工坊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理风貌,民俗器物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里,广袤的大地仿佛就在眼前,让学生在探索中读懂科学、读懂文化、认识世界。





















四、总结与展望:让空间赋能,构建新的育人生态
通过学部初评、学校终评,我们看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学科教室,然而,比最终评审结果和教室样貌更重要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索历程。从最初的构思讨论,到方案的反复修改,再到动手布置的每一个环节,师生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对教育的理解不断深化,对学科的热爱愈发浓厚。每一面墙面的利用、每一个角落的打造,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见证。
未来,我校将继续以空间赋能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鼓励师生持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育人生态。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收获成长的喜悦,而这种基于空间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也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持久的教育力量。
编辑 | 京教君
内容来源 | 北京市十一学校顺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