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加入陪跑营,作文自然赢!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秦诸子的论说自成一格,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但他们的思想学说都流传千古,至今仍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你对于 “文”与 “质”的关系是否有了新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审题时,应紧扣 “文”与 “质”的辩证关系。这里的“质”指先秦诸子思想学说的内核,即观点、道理和价值体系,是内容和根本;“文”则是他们论说的风格与形式,如“雍容”“犀利”等。材料的关键在于“思想学说都流传千古”与“论说自成一格”的因果关联——正是因为“质”的深刻与不朽,“文”的独特才有了承载的意义;反过来,“文”的恰当运用又让“质”的传播更为深远。既不能空谈形式的华丽而忽视内容的扎实,也不能只强调内容的重要而否定形式的价值。要结合“至今仍有影响力”这一结果,思考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平衡好表达形式与思想内涵,让深刻的观点被更有效地传播和接受,这才是题目对新时代青年的深层叩问。
写作时可围绕“文质相得,方传久远”展开。开篇可引用《论语》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自然过渡到对“文”与“质”关系的探讨,再结合先秦诸子的例子提出中心论点:思想的“质”是根本,表达的“文”是羽翼,二者相辅相成。主体部分可分两层辩证论述:先论证 “质”的决定性;再论证 “文”的辅助性,对比不同诸子的论说风格,说明恰当的形式如何让抽象的思想更易被理解和接受。接着联系现实,指出当下存在的“重文轻质”和“重质轻文”两种倾向的弊端。最后落脚于青年自身,强调无论是写作、发言还是做学问,都应追求内容的深刻与形式的得体,让自己的思想既能立得住,又能传得开。结尾可再次呼应先秦诸子的影响力,升华主题,唯有文质兼备,才能让思想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范文分享】
文质相生
先秦诸子的思想如星汉灿烂,他们的文章风格各异:孔孟雍容,韩非犀利,庄子雄奇,墨子朴拙。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字,却都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这让我思考: 在内容与形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微妙的关系?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或许正是在“文”与“质”的和谐共生中绽放光彩。
“质”是文章的灵魂,是思想的深度。没有充实的内容,再华美的文字也只是空中楼阁。但“质”需要“文”的翅膀才能翱翔。正如庄子笔下那展翅的大鹏,若没有汪洋恣肆的文字,怎能展现其逍遥境界?他的奇崛想象与深邃哲思,正是通过独特的文风才得以完美呈现。韩非的冷峻文字,恰如他主张的严刑峻法,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可见,真正的好文章,是思想找到了最适合它的表达方式。
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种成功的文体被奉为典范,后人争相模仿却渐失其魂。六朝骈文便是一例,初时音韵和谐、对仗工整,确实赏心悦目。但后来者往往只学其形,一味追求辞藻华丽,却忘了文章最重要的是传达思想。这就好比买椟还珠,只留下精美的盒子,却丢掉了里面的珍宝。这样的文章,即使辞藻再美,也难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命运。
那么,如何让文章既有深刻内涵,又有动人风采?关键在于让“文”与“质”相互成就、彼此生长。孔子的《论语》语言质朴,却在平实的对话中蕴含着仁爱的光辉。正是这种不事雕琢的表达,让思想更显真诚可贵。鲁迅先生的杂文,那犀利的笔锋与他批判现实的精神密不可分。他的文字风格,本身就是他思想锋芒的自然流露。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在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我们为了追求文采,堆砌华丽辞藻,结果反而让真情实感淹没在虚浮的文字中。有时我们又过于直白,让本可生动的表达变得索然无味。其实,最好的表达就是找到与内心真实想法最契合的语言。真诚的思想,配上恰当的表达,这样的文字才最有力量。
先贤们的智慧告诉我们:“文”与“质”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成就内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用真诚的思想和恰当的表达,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华章。让思想的深度与表达的魅力相得益彰,这样的文字才能既打动当下,又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