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新课标理念,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各学科相互融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夏津县实验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开展了“聪明的测量员”项目化活动。

巧思破题:把 “不可能”
变成 “可操作”

面对极小、极薄、极轻的测量对象,直接测量显然行不通。就像曹冲称象不用 “秤象” 而用 “秤石”,测量员们也想出了 “转化” 的妙法:想测蚊帐网眼面积,就先量出一小块蚊帐的总面积,再数出这一块里的网眼个数,一除便得单个网眼的面积;想测词典纸张厚度,就量出整本词典的厚度,再除以页数,薄如蝉翼的纸张厚度也能 “显形”。




实践出真知:工具 + 方法的
精准配合

想法落地,离不开工具与步骤的加持。测量蚊帐要用到尺子、计算器,记录下 “小块面积”“网眼数量” 的关键数据;测量黄豆质量,先称出 10 克黄豆的总粒数,再用除法算出单粒质量;测量铜丝直径,把铜丝绕成线圈,量出线圈长度后除以匝数…… 每一步都把 “不可测” 拆解成 “可测”,让数据说话。







误差里的学问:让测量更精准

想要结果更可靠,还要学会减少误差:测量蚊帐时多取几块区域计算平均值,测量词典厚度时选中间平整的页码,数黄豆粒数时重复数 2-3 次…… 这些细节,让 “间接测量” 不止有方法,更有精度。


测量之外,是思维的进阶。从 “直接测量” 到 “间接转化”,小小测量员们用的不仅是工具,更是 “化繁为简、以大测小” 的思维。生活里的难题,往往也像这些 “特殊物体”,换个思路、借个方法,就能从 “无从下手” 变成 “迎刃而解”—— 这大概就是测量课里,藏着的成长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