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在初步建构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我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为核心,通过具身认知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操作验证—规律发现—迁移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课堂上,我以动态操作情境为载体,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着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后续几何学习奠定方法基础。
课堂伊始,我手持三根小棒提问:“给你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基于初步认知,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能”。于是我提供两组小棒(6、7、8和2、5、10)让学生拼摆。拼摆时,第一组轻松围成三角形,第二组却无论如何都无法闭合。看着学生困惑的表情,我及时抛出问题,看来并非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此问题制造了认知冲突,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当学生意识到“三根小棒”不等于“三角形”时,强烈的认知失衡转化为探究动力,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活探究欲望后,我让学生再次通过亲身操作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给每个小组(4人一组)准备长度为5厘米、3厘米、8厘米、10厘米各一根的小棒,让学生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选取三根尝试摆三角形,并认真记录每次选取小棒的长度及能否摆成三角形。操作结束后,学生交流发现四种围法中,仅3、8、10和5、8、10两种能围成三角形,3、5、8和3、5、10不能围成三角形。我引导学生观察三根小棒的长度关系,思考能围成与不能围成的原因。有学生形象描述:第三边是8厘米时,另外两边3厘米和5厘米“趴”在8厘米上,“撑”不起来;当第三边是10厘米时,3厘米和5厘米加起来小于10厘米也撑不起来。这一“撑”字将学生的原始认知形象地表述出来,学生从心底认同。
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了初步感性认知后,我进一步引导,3厘米、5厘米、8厘米的这组小棒,怎样改变小棒的长度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思考并发表见解。有学生率先举手说:“可以把8厘米的边缩短。”我通过PPT演示:8厘米小棒缩短至7厘米、6厘米、5厘米、3厘米时,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当缩短到2厘米时,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另有学生提出,可以把3厘米或5厘米的小棒加长,让他们加起来的和大于8厘米。我继续用课件演示,将3厘米、5厘米的小棒分别加长,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长也要比另两边加起来的长度短才行。经过讨论和课件动态演示,学生思维逐渐清晰。我顺势总结,当三根小棒的长度达到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自信地回答:必须使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为验证规律的普适性,我追问等边三角形是否符合,学生通过计算边长6厘米的等边三角形举例,验证了“任意两边和>第三边”的普适性。
本节课通过“手—脑—口”协同操作,将几何规律转化为学生的身体记忆。例如,让学生用小棒模拟“撑三角形”的过程,把抽象的空间关系具象化。这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单纯讲授更易理解,效率提高40%以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知更加深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这充分说明具身认知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上,以“为什么围不成”为探究主线,从围不成的秘密,到如何改造小棒使围不成变为围得成,再到规律验证,我努力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这种“问题导向”模式打破了学生“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思维定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更让我欣喜的是,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用“撑”“趴”等生活语言解释几何原理,数学文化在对话中悄然生长。这种文化渗透不是刻意灌输,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保康县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9日第12版
作者:江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