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空竹、书法。这次在杨浦文化艺术中心的尝试,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近日,在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分校留学生定制班的结业课堂上,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Anne分享了留学生们的真实感受。
今年9月2日,位于杨浦文化艺术中心的市民夜校开出留学生定制班,以非遗文化为主题,吸引了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巴西、泰国等多国留学生,在12节的沉浸式学习中,邀大家共同解锁古老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让市民夜校这一“文化磁场”释放出国际吸引力。
亲身体验,打破文化隔膜

墨香漫桌,拳脚生风,在杨浦文化艺术中心的课堂上,留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学习着绵拳、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眼神里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向往。
塔吉克斯坦小伙大卫扎马步,学绵拳,汗珠滑落仍目光专注;泰国学子ko握笔临摹敦煌壁画,与老师、志愿者互动热烈;德国小伙莫里茨捧着墨锭,惊叹于曹素功技艺的精妙……上海体育大学博士生MH将课堂当做“专业补给站”:“老师把绵拳招式与‘刚柔并济’哲学结合的讲解,对我的研究启发很大。下阶段的非遗体验清单,我已列好!”

对于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年轻人而言,中华文化曾更多是书本上的描述或影像里的惊鸿一瞥。而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杨浦分校专门为他们打造的这场非遗文化之旅,似乎正将这些抽象的符号,转化成为可触、可感、可学的具体技能与文化实践。
从陌生到熟悉,从观望到投入,学员们用他们的热情与专注,一步步解锁着中华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Anne感慨道,“这些非遗体验是我系统性学习中国文学的最佳入门课。”
“硬核+有趣”,带来创新感知

本次留学生定制班的课程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考虑了留学生的认知特点与体验需求。课程内容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力求让学员们在“入门无压力”的同时,实现“体验有深度”。
课程的核心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绵拳、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这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坐镇,让留学生们沉浸式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硬核”底蕴。同时,扯铃子、敦煌壁画线描等区级非遗项目,则以更为灵动鲜活的形式,有效拉近了留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不仅如此,结业课程还特设了中式传统妆造体验专场。课程串联四大非遗项目的文化精髓,现场梳理了汉唐服饰流变脉络,并进行了妆造的实操示范。老师还邀请两位同学上台,体验模特角色,一边拆解妆容服饰背后的文化密码,一边展示妆造技艺的精妙细节,让千年中式美学在眉眼流转、衣袂翻飞间生动落地,将文化体验、趣味性与中式美学融为一体。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非遗组合,让留学生既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
贴心服务,助力文化交流
语言,往往是跨文化交流中首先遇到的障碍。考虑到留学生们中文水平存在差异,本期定制班特别组建了一支翻译志愿者团队,为课程提供“贴心后盾”。

从老师授课时的同步传译,到课程签到、学习工具分发,再到课后答疑,志愿者们全程陪伴,成为了连接老师与留学生的沟通桥梁。一位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土库曼斯坦留学生A对此深有感触:“志愿者特别有耐心,他们的帮助让我觉得学习中国文化一点也不困难。”
这份贴心的服务,有效打破了语言壁垒,确保了文化传递的准确性与深度,让留学生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沉浸在非遗文化的魅力之中。

如今,为期三个月的定制班已圆满落幕,但非遗文化的种子已经在留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结业,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些文化的印记将通过他们的讲述与分享,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这个原本主要服务于上海市民的“文化课堂”,也正通过这样特色化、国际化的尝试,释放出强大的“文化磁场”效应,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一扇明亮“新窗口”。
据悉,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后续将继续依托上海市民艺术夜校这一平台,推出更多特色文化课程,让艺术的灯火照亮更多人的夜晚,也让文化的交流跨越国界,持续谱写开放、包容、互鉴的新篇章。
文字 | 汤顺佳
编辑 | 陈露
图片由杨浦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