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胡亮
当代青年成长在信息碎片化传播、价值观念多元化碰撞的时代环境中,多元思潮交织碰撞,容易让部分青年在价值判断上产生困惑与迷茫。高校作为青年价值观培育与塑造的关键阵地,如何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价值引领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等鲜活实践转化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文通过探讨价值引领的实践路径,结合具体案例,剖析思政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在认识现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价值体系。
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关键在于超越传统的理论灌输,引导学生通过具身体验完成对价值理念的深层内化。具体实践中,可构建“情境嵌入—情感激活—意义建构”的三阶路径模型。一是创设真实情境,实现理论的具体化。教育者需主动将教学场域从教室延伸至社会一线,如生态保护区、国之重器研发基地、历史文化村落等场景。在这些真实场域中,抽象的理论依托于具体的物、事与人之上,变得可观、可感、可触碰。二是引导具身参与,激发深层情感共鸣。关键在于推动学生从“听众”转变为“参与者”,通过亲手记录、亲耳聆听、亲身体验,在身体力行中获得情感冲击,为价值认同奠定基石。三是促成意义建构,完成价值的自主内化。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经历进行反思。由此,学生便能从感性体验中自主“读懂”,并建构起理论背后的深刻意义,形成稳固的价值判断。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实践课中,“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深度参与到陕西秦岭生态保护站,跟随护林员攀爬巡查路线、记录物种数据的同时,也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设计院里,青年工程师展示国产大飞机零件时的自豪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代人“让中国翅膀翱翔蓝天”的梦想接力;在四川彝族村落收集口述史时,从老人讲述的“红军送盐罐”故事中读懂民族政策的深意;在校史馆的“科技报国展厅”,学生可亲手操作1960年校友研制的模拟通信设备,技术落后带来的震撼让其对“自主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实践活动将思政课程内容转化为情境体验,学生从中自然内化思政理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引领重在知行转化,需通过课堂教学的社会化重构、场馆资源的教学化激活、实践场域的情感化链接形成育人闭环。当理论阐释嵌入具体场景、价值传递融入具身实践、精神传承依托群体共鸣时,才能有效实现从知识接收到信念塑造的跨越。唯有让思政教育在真实中国大地上扎根,才能培育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本文系2025年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红医精神赋能‘五心共育·五联融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225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