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事件的背后真相是个别高校的虚伪
郭伟事件让江苏科技大学这所具有辉煌历史的大学成为笑柄,我们在震惊之余,不禁对这所大学的组织人事部门提出质疑,郭伟的虚假简历根本经不起推敲,但为什么还能堂而皇之在这所大学以教授和特殊人才的身份工作两年,期间就没有任何马脚吗?
事实上郭伟带的唯一的一个博士在入学半年后就对郭伟提出质疑,而且主动退学,这足以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郭伟依然还以博导的身份在电视台接受采访,甚至出现在《中华英才》杂志上。他与学校领导联合申请有关纳米材料的专利,如果不是东窗事发,他的专利很可能获得通过,为他的虚假经历又增添真实的注脚。
实际上,单靠郭伟的一面之词是不能在江苏科技大学混上两年的。江苏科技大学的组织人事部门,甚至有关校领导,是不是也与郭伟沆瀣一气,同流合污,也未可知,我们现在需要一个真相。安徒生《皇帝的新衣》竟然在中国高校上演,这不仅是对我们现行高等教育的一个讽刺,也是一个对高校教学环境的反面教训。
郭伟的骗术并不高明,只要做一个负责任的背调,就完全可以揭开真相,94年的陕西高考状元,在媒体上一定会有公开的报道,在网络上也可以查到,只要搜索一下百度就可以真相大白,江苏科学大学的组织人事部门做不到吗?不是做不到,是他们不想做,或是知道郭伟是骗子,但也装做不知道,这才是最可怕的。
郭伟事件说明我们的高校在招聘人才上并不严谨,表面上以学历、资历、能力来要求,实际上那些东西全是虚的,郭伟用虚伪的简历来骗得了江苏科技大学的信任,也是抓住了他们爱慕虚荣的心理。中国高校还有多少个郭伟,我们不知道,但是有些教授、博导即使是学历和经历实至名归,又为高校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也不知道。
江苏科技大学必须反思,并不是因为自己被骗,而是因为不严谨,更是因为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