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的丹书铁券,形如瓦状,写有“卿怒九死,子孙三死”金字,它在五代吴越国北城作为( )
A.铁卷丹书 B.免死金牌 C.免死铁券 D.钱镠铁券

别急,先不公布答案。咱们来一场沉浸式破案~
唐朝乾宁四年(公元897年),钱镠(Liú)因为平定董昌叛乱,保卫浙江地区有功,唐昭宗赐下这块铁券,既是表彰,也是拉拢,希望他继续为大唐江山卖命。并承诺他们老钱家可以“卿恕九死,子孙三死”。
从此,这块铁券成了吴越钱氏的“传家宝”。有意思的是,钱镠和他的子孙非常聪明,他们深刻理解“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手握重兵,实行“保境安民”的国策,愣是没怎么用上这“免死”功能。
最后在北宋统一时,末代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和平交出土地和权力,得到了宋朝皇室的极高礼遇。这块铁券,更多是作为一种政治地位的象征,被供了起来。
宋朝以后,这块铁券随着钱氏家族南迁,一度在战乱中失踪,据说还掉进了水里,几十年后才被一个渔民捞起来,后来又被进献给元朝、明朝的皇帝验看。朱元璋称帝后,还特意让钱氏后人带着铁券进宫,和大臣一起观赏这个出水文物,最后宣布跨朝代继续生效。
它一路传承,历经火劫、水劫、战乱,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钱氏后人将其捐献给了国家,如今它安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接受着现代人的注目。
有没有想过,这种东西关键时刻会不会掉链子捏?这到底是世世代代无穷尽的护身符,还是一张空头支票?
我们必须戳破一个美丽的泡沫:“免死金牌”在实际操作中,基本就是个心理安慰。
它的生效,需要两个极端苛刻的前提条件:
皇帝得讲武德。 如果皇帝是个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狠人,这东西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皇帝的良心。皇帝认,它就有用;皇帝不认,它就是一块废铁,甚至是“谋反”的罪证。
你犯的罪不能是“谋反”。 几乎所有丹书铁券都会注明,谋逆大罪不在赦免之列。而“谋反”这个罪名,是最好操作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皇帝想搞你,随便安个“意图谋反”的帽子,铁券瞬间失效。
所以,丹书铁券的真正作用更像是荣誉证书与政治信号的结合体。它代表着皇帝对功臣过去功绩的肯定,以及希望君臣友谊长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极高的政治荣誉,但在绝对的皇权面前,法律效力薄如蝉翼。
“丹书铁券”是一个固定成语,意思是“用丹砂写在铁板上的文书”。古人认为铁象征坚固、长久,寓意“永存不废”。因为上面写的字,是用丹砂或黄金镶嵌的,金光闪闪,所以叫“金书”或“丹书”。合起来,就是“丹书铁券”。老百姓觉得金子更贵重,叫着顺口,于是“免死金牌”这个花名就流传开了。
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丹书铁券就出现了。但那时候,它主要是一种封侯的凭证,上面写着爵位、封地和功绩,用来“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强调的是信用和盟誓。免死特权,是后来才慢慢加上的增值服务。
吴越国钱家,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懂得低调保身的王室。钱镠遗训教导子孙“善事中原,勿以易姓废大事之礼”。所以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末代吴越王钱弘俶顺应时势和平统一,使得江浙百姓免于战火。
正因为这份功绩,钱氏家族在宋朝依然备受尊崇,子孙繁衍,名人辈出。近代更是出现“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盛况。他们家族真正的“传家宝”,根本不是那块铁券,而是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
这本家训强调“读书为本”、“忠孝传家”、“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在这种家风熏陶下,钱氏家族在近代迎来了人才大爆发。我们熟悉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大家钱钟书都是吴越钱氏的后裔。
一块铁券,并不能真正保障一个家族千年不衰。真正让家族“绵绵瓜瓞,代有贤人”的,是像钱镠那样深谋远虑的智慧,和“保境安民、泽被后世”的功德。
最初那道题不仅仅是在考一个名字,而是在考验我们对于历史概念的精确理解。
“丹书铁券” 是它的学名、官方称谓。
“免死金牌” 是它的俗称。
“钱镠铁券” 才是眼前这件独一无二的、有身份证的文物本尊。
那么现在,你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打卡~
抽一个转发+评论+点赞三连的宝宝
赢取特惠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