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互转不仅是一项教育政策的调整,更是我国教育体系从“选拔性”向“发展性”转变的一个标志。

▲资料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图/IC photo
文| 李一陵
高中、中专之间可以互相转学了。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互转实施办法》,明确一定数量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和全日制中职学校作为互转学校,学生可在普高与中职之间相互转学,转学后不适应的学生可申请转回原学校。
这意味着中考分流后,职普之间的流动通道被真正打通,学生有了二次选择的机会。
当下,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升,公众对子女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期待持续走高。在部分家长眼中,孩子一旦进入中职学校,就仿佛被贴上标签,错失了未来更好发展的机会。
缓解普职分流焦虑,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通发展,为学生搭建多样化成才的“立交桥”,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议题。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普融通及其实施途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
近年来,职普融通改革稳步推进。2024年,浙江温州推出相关政策,打破普高生与中职生之间的身份壁垒,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双向转学;江苏、广东等地则通过兴办综合高中的模式,将普高文化课程与中职技能教育有机融合,延缓普职分流节点,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更充足的时间认识自我、规划未来。
而从省级层面系统构建普职学生互转制度体系,推动政策全面落地,山东的探索尚属首次。因此山东的探索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被寄予打破“一考定终身”困局、缓解“普职分流”焦虑、构建多元成才通道的期待。
推动普职互转,赋予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留下更多试错的空间,不仅是缓解公众焦虑,进而优化基础教育生态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必然选择。
过去,职业教育常被视为“兜底教育”,生源多是中考筛选后的“剩余群体”,这种状况如今显然已经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迫切需要构建普职互转政策的落地机制,让不同禀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赛道,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当下,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伴随着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职业本科教育快速发展,高职专科不再是职业教育学历终点,职校生也可以读本科甚至继续深造,这不仅进一步打破了学生成长天花板,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有利于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推动普职互转,打通升学“断头路”的同时,是要进一步搭建成长“立交桥”,赋予学生多元选择权利。各地建设综合高中,推动普职互转的探索,同样备受期待。但从实践情况来看,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着力破解。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单向流动”现象,中职学校学生转入普通高中的意愿强烈,而普通高中学生主动转入中职学校的数量较少。这种失衡背后,既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有关,也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尚未彻底扭转、技能人才在社会上的经济社会地位偏低有关。
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把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强化产教融合,让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培养出掌握核心技术的技能人才,让毕业生有光明的前途,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才是破解“单向输出”的关键。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普职互转不仅是一项教育政策的调整,更是我国教育体系从“选拔性”向“发展性”转变的一个标志。它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固化格局,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重新选择、多元发展的机会。